紫氣東來、禪武少林、竹林七賢……膾炙人口的歷史人文典故。成為在京河南人——名廚趙國英的創意源泉,化為首都人舌尖上“得勁”的新派豫菜,厚重的文化在口腹之欲的滿足中,演繹成讓無數味蕾驚羨的中原味道。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圖
【人物檔案】
趙國英:出生于河南商丘。北京某酒店行政總廚、國家級餐飲業評委;高級烹調技師;中國烹飪協會會員;2000年自創“3+4+5生汆甲魚”現場成功操作速成法;2005年自創“趙國英文化菜——紫氣東來”,并注冊商標。而自創的“3+4+5生汆甲魚”也于2006年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了個人發明專利。
○首位以本色上戲的中國廚師
10月24日,老子李耳的“岳父”,穿越到北京南二環某酒店內,親手烹制“紫氣東來”名菜,為東方今報記者展現舌尖上的中原文化。
“紫氣東來”,語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此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所以紫氣東來比喻吉事將近。
“紫氣東來”為一道湯菜,選用牛鞭、雞腎等滋補原料,加入上等清湯小火煲制8到10小時而成,裝入定制的紫砂茶壺上菜。茶壺下面的特殊盛器底下可以放入干冰,盛器一端配有一紫砂香爐,里面點上裊裊的檀香,上菜時檀香繚繞、干冰霧氣籠罩,營造出“紫氣東來”的氣勢。
這名穿越者,名叫趙國英,是南二環這家酒店的行政總廚。而其在明年3月開拍的30集古裝電視劇《老子傳奇》里,將會飾演老子的岳父。而他和老子的淵源,則始于2005年自創的文化菜“紫氣東來”。
這道寓意吉祥的菜,的確為趙國英帶來了好運氣,2007年4月,表現河南長垣廚師的電視劇《大長垣》開拍,趙國英應邀出演宮廷御廚史達和王掌柜兩個角色。廚師拍戲這事兒,在當時成了新聞,業內著名的《烹調知識》雜志稱趙國英為第一個走入“演藝生涯”的中國廚師。
其實,菜品“紫氣東來”的誕生非常偶然,當時,趙國英隨單位去河南函谷關旅游,剛進景區,他就發現了“紫氣東來”四個字,覺得氣勢非凡。了解相關典故后,趙國英靈感大發,不久便創出此湯菜,并迅速成了到他所在酒店的客人的必點菜品。
○舌尖上傳遞的中原文化
在趙國英看來,文化菜現在成了京城乃至全國很多餐館的“賣點”,但推文化菜,不僅要做得好,還要說得好。沒有服務員的解說,客人根本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趙國英“掌勺”的酒店對服務員的要求是:不但要服務,還要做導游,即服務員在菜品上桌后要像導游一樣給客人娓娓道來,引起客人的興趣。為了加強服務員“導游”水平,飯店每3個月要考查服務員一次,即讓每一位前廳服務員將各菜的典故來源、寓意聲情并茂地講述出來,領導和總廚打分。
著名演員焦晃一次到這里就餐,在品嘗完這道文化菜“紫氣東來”后詩興大發,現場朗誦《將進酒》,宴會氣氛由此進入高潮,他后來也成了這里的常客。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夫婦在這里品完菜品“禪武少林”、“紫氣東來”后,倍感新鮮,一定要見總廚,后來他們也成了這里的回頭客……
不僅如此,河南籍京城名廚趙國英的成就,還引起了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的關注。2011年3月,在北京當廚師的趙國英,應邀參加盧展工書記召開的在京河南人座談會。座談會上,他用家鄉話介紹了個人在京城“樹河南人形象,樹豫菜形象”的事跡。
當時,盧展工關心地問其“胡辣湯還做不做啊?”趙國英則回答說胡辣湯仍在做,燴面也在做。
“這個很重要,不能丟掉啊!”盧展工語重心長地說。他還囑咐趙國英,抽空回到河南,再傳授傳授豫菜技術。
○曾經的那個誓言 一輩子的踐行
10月24日,在領略了趙國英的廚藝后,在京河南人張向陽提出,讓他學校里勤工儉學的孩子們拜趙國英為師,學一門手藝。而趙國英很爽快地答應了張向陽的請求,“幫家鄉的孩子們是義不容辭”。
而趙國英答應得如此爽快,自是跟他的“草根兒”出身有關。
原來,1969年出生于河南柘城縣的趙國英,少時就因家貧,考上了高中也不得不輟學。
1989年10月的一天,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趙國英,被打混凝土的振動棒電倒,趙國英醒來后,感覺到建筑工地“干活兒太危險”,便坐車去了鄭州,開始在鄭州市的一家小燴面館上班,職責就是洗碗。其實,那時的他,說是去洗碗,其實干的是勤雜工的活。其他人下班了,趙國英還要獨自打掃廚房的衛生,通常要忙到半夜,然后在大廳里鋪一塊床板睡覺。第二天凌晨4點,他還得起床“忙活”。
不過,那時的苦與累,反倒激發了趙國英的上進心:做完自己分內的活后,就去廚房幫忙打下手,“要練刀功,不能一輩子洗碗!”
之后,從1993年到2003年,趙國英先后在鄭州、許昌、三門峽和上海的大酒店工作,職位也從主廚做到了行政總廚兼總經理。并于2004年,趙國英離開上海到北京飲食業發展。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家酒店,趙國英問顧客知不知道豫菜,而那位顧客的回答卻深深“刺痛了他”,也成就了以后的他。
當時那位顧客說,你們河南有什么菜?“不就是大鍋菜、胡辣湯嘛!”而受到刺激的趙國英,當時就對這位顧客說了一通“河南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豫菜在我國烹飪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道理,最后還來了一句:“名相伊尹是廚師行的祖師爺,他就是俺河南人。”
而從那時起,趙國英就有了給顧客“說菜”的習慣,也是從那時起,也就有了他暗暗努力的誓言和踐行,那就是,“一定要把豫菜做出名堂”。
■ 對話趙國英
為這個社會節儉
就是給自己的人生加分
東方今報:您創新的豫菜如何傳神?
趙國英:菜品發展到今天,不但要有品頭,而且要有講頭,對于高檔次的客人,后者尤為重要。如果一桌菜客人悶頭吃完,口味再好印象也一般,但如果這個時候有人邊吃邊講,講它的文化,甚至講講制作的玄妙,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更高層次的包裝,所以我認為要把每道菜做成一個“景點”。在我們酒店的餐桌上,顧客能看到透明的餐具下面有金魚在游動;刻著《三字經》的餐具托盤上撒著食鹽,點綴著幾片花瓣,詩情畫意躍然于餐桌之上。
東方今報:從餐館小工到京城名廚,您成功演繹了廚師界的“杜拉拉升職記”。您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趙國英:跟我合作過的老板,一般都要在兩個月后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留住我!想要老板拼命留住你,就要超越老板的期望值,在做餐館小工時,我*的是勤奮和拼勁,在做行政總廚時,則要靠創新和腦子。
比如,倒完油的油桶,很多廚師倒過來控一下就可以了,而我將油桶傾斜放置10分鐘,讓更多的余油流下來,這樣一個月可以節省十幾斤油,“節約下來的都是凈利潤”。
他說,為這個社會節儉,就是給自己的人生加分。
■ 點評
從餐館小工到行政總廚,中原版“杜拉拉”趙國英演繹的人生勵志片,是河南人精氣神的閃光,是厚重中原文化“紅”動中國的升級記錄!
點評人:
高保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駐京辦主任(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 趙國英:讓境界與思想在舌尖上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