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許昌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許昌

鈞窯藝術瓷要回歸宋代傳統

2013/10/17 14:45:52 點擊數: 【字體:


鈞窯藝術瓷要回歸宋代傳統
鈞窯天藍葡萄紫海棠式盆托(宋)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鈞窯藝術瓷要回歸宋代傳統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談當代鈞瓷

    7月4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辦,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的100余位陶瓷工作者參加了學習。與其他產區相比,禹州的學員不算多,共有盧鈞窯、楊志鈞窯、宇航鈞窯、華神鈞窯5位學員和我一起求教。研修班上,有幸成為清華美院教授、中國日用陶瓷專家張守智先生最后一次登上講壇施教的學員。一天之后,與張老師在韓美林藝術館再次相見,聽張老師暢談鈞窯瓷與鈞窯文化,受益匪淺,感觸頗多。短短一周,諸多大家談陶瓷、論鈞窯,對鈞窯文化及鈞窯思維賦予了新的內容和理念。

    陶瓷是人類的本源文化

    7月9日上午,張老師給我們講了“陶瓷設計與藝術”。一開始,張老師的講話令我們很傷感。他說:“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我已經80多歲了,和我同時期進入清華學習陶瓷的人都已經走了。沒有辦法,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出去走的少了,但還會以各種方式與大家聯系和交流的。”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提起陶瓷,我們首先就會想起我國古代先民創造的許多精美絕倫的陶瓷珍品,并不自覺地為他們感到自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陶瓷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泥、水和火都是人們最親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賴的因素。陶藝的本源在于歡樂和愉悅,是釋放人性的一種手段,是通過觸覺、視覺,引人向上的一種樸實的方式。傳統陶瓷藝術作為民間工藝,既擁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又能作為藝術造型表現的良好手段。”

    “陶瓷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體,日用陶瓷要增加文化含量和藝術含量。當前,我們的日用陶瓷缺少創新的成分,產品的成本就是材料加人工,這樣的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也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要提高我們的工藝質量和材料質量。這些年搞材料的人少了,很少有日用陶瓷材料的研究。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的燒成溫度從解放前的1320度提高到了現在的1380度,溫度越高,呈色元素揮發的越多,釉下彩變成了合成的材料,對這種情況不進行材料的研究行嗎?禹州鈞窯也在進行日用陶瓷的研發,鈞瓷茶具和酒具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餐具也準備進入市場。現代日用陶瓷對質量的要求很高,不創新必然被淘汰。所以,你們也要重視對鈞瓷材料的研究。尤其是高檔茶具,陶土要精挑細選,胎釉的配方都要改進。要注重含蓄高雅,藝術不是色彩對比強烈就好,所有的藝術品要按人的視覺生理要求,讓人看了以后有美感,越看越好看,不要刺激。這就需要你們鈞窯的天青釉,宋代鈞窯二液分相的有玉石感覺的天青月白色。青綠色是人們在大自然中長期生存的視覺需求,青山綠水是人類的生理基因,我們的設計要關注這些因素,使我們的陶瓷設計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鈞窯藝術瓷要回歸宋代傳統

    7月10日下午,研修班安排學員到韓美林藝術館參觀。在閱覽室,又與張老師相見。寒暄過后,我把話題引入鈞窯。張老師對鈞窯談興十足:“當代鈞窯藝術瓷要回到宋代鈞窯的傳統里去。宋代是銅紅在釉里出現的第一次,鈞窯靠液液分相使釉色產生變化,釉在窯爐中是液體,著色元素在釉里游動,產生的變化人力不可控制,故稱之謂“窯變”。1000年后,中國引進了外國的設備,才弄清了鈞窯釉變化的原理,從而推動了陶瓷釉的進步。”“今天的鈞瓷釉好多不是液液分相釉,就出不來宋代的窯變藝術效果。宋金鈞瓷,元鈞瓷和清代的爐鈞,不管是柴燒、煤燒還是焦炭燒,都需要二液分相才能體現宋鈞的本質。這一點,鈞窯人要下決心回歸。”“鈞窯藝術瓷一定要搞手拉坯。改革開放初期,國內一些考古單位和陶瓷研究所在國有陶瓷企業的基礎上搞得很好,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拉坯、利坯、涮釉、抹釉,很有傳統工藝的味道,國際市場也很好。現在市場已經很困難了,賣到十幾萬的鈞窯產品太少了。鈞窯人要認識到這個問題,龍泉窯的情況和鈞窯差不多,但是他們從恢復初期就搞手工作業,經過30年的技術提高,企業轉制后,仍然堅持手工成型,走傳統工藝的道路。到山里選原礦,不搞一點化工原料,傳統陶瓷加上一點化工原料就沒有原礦那麼含蓄。龍泉瓷用20到30年的時間超過了日本,這一點,很值得鈞窯人借鑒。”

    研究宋代鈞窯,首先要研究宋代的社會及陶瓷手工業。河南地區是宋代陶瓷生產的中心,鈞、汝、官三大名窯都在河南。宋人與遼、西夏、金的戰爭歷時久而且殘酷,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對工藝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宋代瓷器生產,從北到南各瓷系都突出地體現了民族藝術風格。這種現象在唐朝就開始表現出來,但唐朝有一點是突出的,就是廣采博收,許多瓷器的造型、裝飾內容接受了外域文化的影響,新鮮活潑,有異國情調。而宋瓷則不一樣,從北方到中原,從長江兩岸到沿海地區各大瓷窯的出品都向著一個方向發展,顯示出一種熱衷于表現中國獨特民族藝術的傾向,所以宋瓷所表現的民族精神最純粹、最樸實、技藝驚人而風格高雅。使它在世界藝術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

    其次,發達的商業及手工業是大宋明晰的時代精神。中國封建社會在漢唐時期曾同國外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到了宋朝城市經濟空前發展,商人地位提高,城鎮市民生活相當活躍。《清明上河圖》表現的汴京市井和人物邸店就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商業城鎮繁華壯觀,飯店、酒樓、店鋪鱗次櫛比,上至帝王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追求奢侈豪華。絲綢、錦緞、金銀器、名貴瓷器成為人們競相夸耀的物品。宋朝的知識分子階層,尤其是文學家、藝術家空前活躍。他們的愛好、品評、頌揚,促使制瓷工匠在創作上有了精神依據。眾多出色的瓷器制品表現出當時人們心靈的愛好和感受。無論造型還是裝飾,也無論釉質還是色彩都表現出一種共同的崇高、冷峻、緊湊、清純的美感。禹州鈞瓷單色釉的高雅華貴、鈞紅釉的斑爛灑脫,龍泉青瓷的幽玄深邃,景德鎮影青瓷的明澈,官窯、汝窯的瑩潤,磁州窯的豪放,把自然美、藝術美、簡潔清新的理智美,和諧而形象地融為一體。宋瓷在發展民族工藝的時代精神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其三,嚴謹、準確成就了宋瓷對稱、均衡、平實、不張不揚的造型觀念。宋代由于飲茶之風的流行和銅器的缺乏,導致了瓷器制造業的繁榮,并且出現了“鈞、汝、官、哥、定”等著名瓷窯,但是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其共性的造型藝術風格和唐代相比,它不再是飽滿、厚重,造型趨于外向開放,而是輕巧、簡約、精巧、典雅,造型趨于內斂蘊蓄。具體來講就是比例精細、準確、適度,構造對稱、均衡,線條運用基本上以曲線居多、婉轉流暢,很少出現那種直線造型和很強的塊面轉折,更多的是一種圓滑、平緩的過渡。不會給人產生一種棱角分明的緊張、壓迫感。這些特點在“玉壺春”、“宋碗”、“宋壺”等形制中鮮明的體現出來。宋瓷以上這些造型特點的出現是和當時宋代高度發達的科技和文化分不開的。當時理性哲學的彌漫發展,使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趨于一種理性嚴謹的態度,而理學的發展對于瓷器造型的比例和結構的把握都是恰到好處。

    宋瓷講究的是細潔靜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表現對神、趣、韻、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應相協調,并相互補充,成為一代美學風尚。在這種審美觀念的演進之下,宋代的陶瓷為我國的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窯的海棠紅、玫瑰紅;燦如晚霞、變化如行云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江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百瓷的色質如玉。高溫色釉工藝的高度成就,使釉層不再成為單純的保護層,而是賦予了它以獨立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功能。同時,由于宋代考古風氣的盛行,向往古禮儀之器,作復古之幽思,因而在作陳設的美術用瓷中,出現了鬲、鼎、尊、壺及琮等。仿自商周漢代的青銅器和禮儀用玉的作品,成為宋代新的造型藝術;而且用器具的形制,則多采用蓮、菱、葵、牡丹等花式,這顯然又是唐、五代造型源流的沿襲和進一步的強化,使唐代遺留下來的域外形制中國化。

    當代鈞窯要突出宋鈞的美學特征

    研修班在韓美林藝術館安排的時間相對充裕。走出閱覽室,我與張老師邊走邊談,話題轉到了鈞釉上。“陶瓷藝術是由釉色、造型和紋飾三要素構成的。其中瓷器的釉色又不同于其他視覺藝術形式中的色彩,它是由釉的色彩和釉的質地共同組成的,如果說宋代是一個‘瓷器的時代’,那么瓷釉所體現的藝術特色與工藝技術成就即是這一“瓷器時代”的特征。宋瓷中無論是單色釉還是復色釉(花釉)所采用的厚釉裝飾方法,還是釉與胎體紋飾結合的薄釉裝飾方法,都極力求釉色的自然美。一是它的呈色是釉中金屬著色元素在“火”的作用下產生的,沒有人為痕跡,是自然天成的結果;二是它的色彩反映了大自然中藍天白云、碧海青山、綠樹黃沙、紫霞紅日、寶石翡翠、珍禽異獸等自然色彩。古人對宋瓷釉色釉各種各樣的稱謂,如‘天藍’、‘天青’、‘月白’、‘粉青’、‘梅子青’等等。這些釉色在你們鈞窯里都有,說明了釉色所展現的自然美;而這種自然美的形成,則又體現在制釉工藝技術與藝術審美及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上。”

    “宋代厚釉鈞瓷,大多都是形體比較單純的,沒有更多的起伏轉折變化的造型。把造型的表現余地留給釉的裝飾,從而更加突出了厚釉的特征。厚釉鈞瓷釉色非常豐富,每個窯口間的釉色有別,即便是同一窯口也有許多不同傾向的色調。它不僅厚澤滋潤,汗水欲滴,而且釉乳光更是迷人。如官鈞花器,近光下察看,釉中多布紅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像七彩長虹,有的如錦緞閃爍,展現出一種富貴高雅之態。”

    “在宋代名窯中,釉色變化最豐富的非鈞窯莫屬。鈞窯不僅以天藍、天青、月白等青瓷與同時代的青瓷名窯媲美,更以海棠紅、玫瑰紫、葡萄紫等紅紫色,在眾多的名窯中獨樹一幟。鈞窯的特征表現在釉層豐厚,釉質乳濁瑩潤,釉紋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感;釉色以藍紅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流云,燦如晚霞,變化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這種“窯變”成為鈞窯有別于其他窯口的主要特征。

    鈞瓷窯變現象,早在唐代的瓷器上就已出現。被譽為“魯山花瓷”的河南魯山、禹州、郟縣等地生產的花釉瓷器,就是窯變現象的反映。這種花瓷是利用含有不同金屬氧化物的釉料,澆淋于胎體上使釉料相疊相交,在高溫下焙融流動,產生光怪陸離、色彩斑斕、氣韻天成的窯變效果。唐代魯山窯變彩斑裝飾,無疑為宋代鈞瓷彩斑的出現開啟了先聲,并在技術上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鈞瓷窯變釉又不同于魯山花瓷窯變釉,魯山花瓷是采用含有不同呈色劑和不同粘度的兩種釉料,通過疊加和流動來產生變化;而鈞瓷窯變釉是同一種基本釉中含有不同的呈色劑在火中的變化。因此,在釉面上沒有色斑突起的痕跡,色彩形象的變化,完全熔于釉面之內,比魯山花瓷更顯自然。

    鈞瓷裝飾簡練、線條明朗、棱角突出、起伏適當的特點也增加了鈞瓷窯變釉的藝術感染力。它利用造型的邊口和轉折部分造成的薄釉和積釉,形成深淺不同的色彩變化;利用造型的出沿、出筋、出戟的凸凹線條阻止或凝聚流動的釉層,形成各種紋理變化。形與釉相輔相成,既襯托出造型的形體美,又突出了厚釉的天然美。中國古典藝術崇尚質樸無華,把平淡自然看作藝術的最高境界。鈞瓷窯變就是這樣成功的藝術品,雖然有人工的因素在內,但看上去卻宛如天然,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

    在韓美林藝術館,禹州學員占用了張老師的大部分時間,這位中國日用陶瓷大家則樂此不疲,并在藝術館門前與我們合影留念,可見老人對鈞窯的偏愛和對鈞窯人的期望。他說:“下個月,我要去河南選鈞窯陳設瓷。到時候,我要再看一下鈞瓷茶具,我期待著鈞瓷壺走向全國!”(作者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作者:孫彥春】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禹州市情網 2012-08-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