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氏是華夏民族伏羲時代的部落領袖,是我國學術屆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之所以公認葛天氏是人文始祖,是因為她創造了一部著名的“八闋”歌舞,且延演了百余年之久,這部歌舞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經濟及管理特征,這在許多經典中都有記載,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葛天氏樂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讓人甚感遺憾的是關于葛天氏歌舞的記載雖多至數百種,但所記均不甚詳,記載字數最多的是《呂氏春秋》卷五,約八十字左右,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這部原始大型歌舞的框架名稱和大致含義。今人研究葛天氏樂舞的基本認識大都從這部歌舞的名稱入手,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在當時的生產勞動、鍛煉身體以及祈禱福祉方面。筆者認為,審美性是古往今來一切藝術的主要功能,葛天氏樂舞同樣是當時社會環境下,在葛天氏審美意識主導下的審美創造成果,整部歌舞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美學內涵,只有通過審美這個角度的解析,才能更完整、更深刻、更本質的理解葛天氏作為華夏民族人文始祖的意義,才能更準確地領悟先民的文化創造對今人的有益啟迪。
一、葛天氏樂舞表現出的美學意識
有人說,原始歌舞的實用功能,先于時人的審美意識而存在。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有失細察。人的審美意識是與生俱來的,即使是最原始的歌舞,同樣是一種因情而為的表現方式,正如《詩序》所言:“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段概述從本質上揭示了一切歌舞形式不但都是因情而為,而且是因情追求更高級、更美好的表達形式的結果。情借歌舞的形式予以渲染、抒發,本身就是審美意識的強烈流露,歌舞就是人們認為適合于表現濃烈感情的更美好的高級形式。這就充分證明了審美意識是人的與生俱來的本能,只不過通過越來越多的審美實踐,人類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著而已。
《周禮》卷八記載了與葛天氏歌舞相關的內容:“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凡祭祀,賓客舞其燕樂。”釋曰:葛天氏之民操牛尾,投足而歌。旄人蓋其遺制也。散樂者,野人之樂。夷樂者,四夷之樂。凡以舞仕者,皆屬旄人。蓋其所統,皆夷人之善舞者。
《呂氏春秋》卷五,則記載了葛天氏歌舞的完整結構:“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摻襄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榖,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徳,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古帝名。投足猶蹀足,闋終,一作禽獸之極,上皆樂之八篇名也”。
兩部經典所記充分證明當時的歌舞表演不僅相對發達,而且其表現是有組織、有創作、有專業演員來進行表演的。《周禮》卷八較詳細的記載了“教坊”掌管歌舞的情況和葛天氏歌舞的關系;《呂氏春秋》則完整的記載了葛天氏八段歌舞的結構名稱。這二段記載給我們從審美角度解析葛天氏歌舞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首先,正是由于審美意識的強化,“國家”才設置了專門從事歌舞管理的機構和管理人員,也正是由于審美意識的強化,當時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專業或者業余的表演人員。這是因為通過審美實踐,國家管理者已經知曉,要想通過樂舞的形式達到“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從而收到“樂以象德”的審美效果,將管理意圖傳達到民族的每個人民,必須通過專業的表演人員傳神的精湛演技,才有可能。《周禮》所記,為此作了最好的佐證。從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歌舞技巧已經相對發達,從業人數也已很多,這是歌舞藝術審美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跳各種民族舞的人都有,在什么場合跳什么舞,都不會發生缺乏表演者的問題。假如沒有表演者,再好的藝術構想也只能留存在腦海里。正是由于擁有如此眾多的專業和業余的歌舞表演人才,才為葛天氏歌舞的審美意圖達到理想的境界提供了可能。這恐怕也是葛天氏歌舞能夠在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輝煌地位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葛天氏歌舞的美學內涵
葛天氏歌舞的創造者是葛天氏部落的一位帝王,葛天氏姓風,名達河,號葛天氏,是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十五任帝,達河是位音樂天才,酷愛音樂歌舞,葛天氏歌舞的創作和流傳與達河酷愛音樂歌舞密切相關,也與達河治理國家的審美理想密切相關。
如果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這部原典性質的大型歌舞的具體內容,會對它在不算太大的結構中所蘊含如此豐富的審美理想深表驚嘆。
葛天氏歌舞具有“樂以象德”的審美意蘊。遠古時代,國家管理者的理想目標,就是在天地人鬼、上下尊卑、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而要建立起和諧關系的關鍵是教化官吏和人民都成為有良好道德的人。所以,古代君王特別重視禮儀和歌舞祭祀的功用。在葛天氏歌舞的八段內容中,無一不希冀將道德的因素通過歌舞而傳達給人民。對民眾富庶、壯大、有德的希望,對五谷豐登、天隨人愿、人依天時的祈禱,對達河君王功績的歌頌,對邦民敬天畏地、珍惜萬物的昭告等,無不表征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葛天氏歌舞表現了敬畏天地養育之德的人性美。我們的祖先之所以敬畏天地,是因為天地給人類生存提供了完備的條件,對天地的敬畏,也能促成人自身道德的完善和自律。葛天氏歌舞中的二、三、四、五、七五個段落都與此有關,草木豐澤,五谷豐登、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天地的恩德,所以,整部歌舞不惜在五個段落中表達出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古人把天地人視為“三才”,天、地有恩于人,人是受恩者,人對天地能否常存敬畏之心,這是人性的典型特征和反映。古人關于敬畏天地的著述十分豐富,就這部歌舞來說,能用如此大量的篇幅和肅穆的情緒表達敬畏天地的感情,足見先民的這一道德心境是多么的深厚和淳樸。
葛天氏樂舞表現了開放與融合的胸懷美。從《周禮》卷五的記載可以看出,葛天氏歌舞藝術的表現上,表現了開放與融合的寬大胸懷。葛天氏歌舞沒有局限在自己的民眾中,而是實行了完全開放、融合的制度,讓所有的能歌善舞者都能為表現達河的審美理想服務,無論表演者是跳散舞的、跳夷舞的、還是跳燕舞的,只要這個人具備了表現葛天氏歌舞的舞蹈技能,就有機會參與并表現這一大歌舞的神韻。
葛天氏歌舞表現了悲天閔人、總攬萬物的和諧美。這是葛天氏樂舞最可稱道的地方。在八段歌舞中,除第六篇是歌頌達河帝功績外,其余七篇全都充滿了對人民,對天地,對農耕、對萬物的和諧相處之情。雖然悲天閔人、總攬萬物是帝王之命的題中之意,但作為遠古時代的一位帝王,能夠在其藝術創作中,把一個帝王所能須擔負的所有責任,面面俱到的全都表現在她自己創作的歌舞中,用歌舞的形式反映出她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并用歌舞的形式來鼓舞人民的斗志、塑造人民的道德、描繪生活的美好藍圖,實屬難能可貴。這也許是葛天氏能夠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三、葛天氏歌舞追求完美和諧的理想社會
葛天氏歌舞所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理想社會。在歌舞中,葛天氏部族希望自然和諧、五谷豐登、萬物生長,天、地、人都能和睦相處,達到完美的統一。
葛天氏歌舞的構想及其結構恰似一張頗有氣勢的精美畫圖――作為君王,他想要追求什么?當然是舉國政治安定、人民富庶安康、社會和諧進步。這樣的理想是每一個做君王的終極追求。這一追求在葛天氏歌舞的結構名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我們把葛天氏的治國理想看成是貫穿這部大型歌舞中的經線,把達河寄托在八段歌舞中的審美意圖順序的看成這部大型歌舞的緯線,我們就會發現,這部大型歌舞真的是情以舞抒,舞以美成,理想的境界通過歌舞的順序表演和盡情渲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部具有原典文化性質的原創歌舞從它的結構上向我們展示出達河創建和諧理想社會的美好愿望。
在達河看來,一個和諧理想社會的建設,需要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這是所有和諧關系的決定因素;需要人民具有強壯的身體――這是拓荒種糧、繁衍生息的本錢;需要人民具有敬畏天地、愛戴君王的統一認知――這是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所有這一切在她創作的歌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部歌舞在葛天氏民族延續的一百多年中,成為強化葛天氏和諧社會理想的一個切實有效的傳統,同時也成為葛天氏部落全體人民向往和諧社會的一個美好表征。
葛天氏歌舞所蘊含的美學意義,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一種藝術創造,毫無例外的滲透著創作者的審美理想,同時體現著創作者超越現實生活的理想追求,正因為此,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文而化之”的藝術感染力。如果我們繼續深入的研究葛天氏歌舞的美學意蘊,一定會有更多新的收獲和發現,一定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啟迪。
葛天氏歌舞證明著我們的祖先在原典藝術創作中,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審美意識,體現著先民對美的熱切追求,以及他們對完美和諧的理想社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