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走進許昌 >> 印象許昌 >> 瀏覽許昌

具茨山:一部跨越上古歷史的史詩巨制

2013/9/12 17:11:08 點擊數: 【字體:

 

具茨山位于無梁鎮、淺井鄉與萇莊鄉交界處,東西綿延40公里,屬伏牛山脈,是嵩山山系向平原的過渡地帶,位于北緯34°13',東經113°29',最高海拔1000米,平均海拔600-700米,自東向西有龍虎山、老山坪、薈萃山、九朵蓮花山、大鴻寨、崆峒山、九里山等,主要旅游景點和人文景觀有明代周定王陵、中華道教第一觀逍遙觀、馬天官墓、盧照鄰墓、后漢皇帝劉志遠墓、九里山自然風景區等。具茨山,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修德振兵、統一華夏的地方,因有大量的巖刻巖畫、巨石文化和祭壇、聚落遺留,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眾多文獻均記載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莊子·徐無鬼》載:“黃帝見大隗于具茨之山。”酈道元在《水經注》里更明確指出:“黃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圖》于華蓋童子,即是山也。”《莊子》還有一段記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
讀史可以讓人明志。史料記載證明,具茨山一直居于中華文明的源頭。而被稱為“華夏第一都”的禹州,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因為具茨山古文明和瓦店遺址的考古發現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讓人感到奇巧的是,大禹的兒子夏啟在禹州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時間剛好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歷史往往是一種巧合。

具茨山巖畫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具茨山文化因為神秘符號而引起世人的注意。揭開具茨山神秘面紗的第一人劉俊杰把3000多處分布在漫山遍野的遠古文化遺存破解成神秘符號或神秘天書。20年前,他憑著一種悟性和執著能夠讀懂和認可這些“天書”真的讓人十分敬佩。2008年1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禹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禹州市具茨山古文明研究會協辦的“具茨山巖刻巖畫研討會”在禹州市舉行。具茨山巖刻巖畫第一次引起政府部門重視,并得到省市文物部門和專家的認可和認定。與會專家把這些“天書”按國際慣例,正式解讀為巖畫。

2009年3月2日,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主辦,許昌市文物局、鄭州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承辦的具茨山巖畫研討會在省會鄭州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禹州市具茨山古文明研究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河南省文物管理機構的主要領導等40余人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的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學、考古學、巖畫學、第四紀地質學、民俗學、古天文學、古文字學、古建筑學等多個方面。專家認為具茨山是一座具有豐富內涵、極大體量且極具特色的文化寶庫。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巖畫分布與研究的空白,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幾年來,專家們的解讀見仁見智,更加顯示了“具茨天書”內涵的深厚。這些巖畫從外在特征來看,分為幾個不同歷史時期,更多地涉及史前,有些則屬于春秋戰國時期。巖畫是一種很復雜的文化藝術,目前在國際上尚屬于一個難題,需要很多學科共同研究才能弄清楚具茨山符號所代表的內容。盡管如此,專家認為,這些神秘符號中有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石刻符號,而且是處于黃帝文化和夏禹文化的核心區,屬于黃帝文化和夏禹文化的重要部分。

 巨石文化: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

伴隨著具茨山古文明帶給人們的響雷重鼓,一個個新的發現不斷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最近,在禹州區域內無梁鎮、淺井鄉、萇莊鄉等所轄的山上,發現了上千處巨石文化遺跡。在百度上搜索得知: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條狀塊石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著一種史前文化。散布于地球北半球北緯30度及附近區域的巨石遺址產生于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流傳在北緯30°的洪水傳說,無論在東方和西方都有著鮮明的烙印。那些美麗得近乎殘酷的傳說故事至今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蘇美爾人的洪水傳說,記載一位叫吉爾格梅施的君王治水神話,被用契形文字記載在泥板上,已被考古專家發現并證實;而中國的大禹治水神話傳說,讓大禹永久地成為一代代人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讓大禹走下了神壇,并做為真正的歷史人物載入史冊。具茨山一帶的地形和氣候,正處于從高山到平原的梯形緩沖地帶,又是從暖溫帶到亞熱帶的過渡區域,這里發現的裴李崗文化遺跡、瓦店遺跡等均已證實遠古的先民曾在這里生息和繁衍。在禹州無梁鎮老山坪上的大規模聚落遺址和城市遺址又是誰留下的建筑?那么多的巨石建筑和巖畫,如果不經歷上百年到千年,誰又能完成這些巧奪天工的杰作?

在一個叫跑馬嶺的山坳里,有一處典型的巨石建筑。兩塊巨大的石頭中間有幾個小的石塊支撐著。這塊巨石顯然不是大自然天然形成,而是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用自己的雙手在這天地之間鬼斧神工般擎起了這么神奇的巨石雕塑!

在距離巨石100米處,有一個用石頭壘砌的周長約有600米的石圍。站在巨石上,看到眼前平坦如廣場一樣的土地,我忽然感到一種神圣的力量,這力量不可侵犯,更不容褻瀆。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某個部落首領或巫師,身穿獸衣,手執咒符,虔誠地朝著日月叩拜,面前成千上萬的臣子同時叩首吶喊,這種山呼海應的祭祀方式古老而滄桑,原始先民通過對天地日月的崇拜,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達人類繁衍生息、生活美滿幸福的良好愿景。  

 巨石朝著山梁的陽坡,山脊處有一個巨大的石棺大墓。放眼四周,山脊幾乎所有巨大的石塊都有人為壘砌的痕跡。這是一處最險要也是最高的山峰,這些巨石存在的狀態一定持續了幾千年,始終默默無語,顯得寂寞而神秘。把她與布滿山間的3000多處巖畫聯系起來,不禁讓人望而生畏。她們歷經風雨侵蝕,無語冷漠地存在于天地之間。這么多年,有多少人不經意間從石隙或者山頂穿越而過,有誰讀的懂,在這幾乎被人遺忘的具茨山顛,我們的先人用生命和智慧鐫刻在歷史時空中的無聲語言。這些龐大的巨石陣分布廣泛,而且與周圍的石板大墓、石洞、石棚、石圈、巖畫、故事傳說等構成了巨石文化的顯著特征,在查看了漫山遍野的石圍和巨石堆積后,不禁讓人倒立汗毛,摒住呼吸。

據專家考證,老山坪城堡留存下來的大型祭壇以及一個刻有神秘符號的日晷,成為判斷具茨山歷史和城堡歷史地位的重要物證。在古代,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祭祀的規格也代表著權位。從日晷、祭壇和附近出土的白陶來看,這里很可能是黃帝及其后代的都城。

上古先民用什么力量撼動了這些巨石?他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們又該如何保護好這些神圣而又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一塊塊巨石,一處處堆積,無疑是一個個問號。這些似上天遺落在星球上的人為痕跡歷經滄桑,執著地矗立于世界的各個角落,也矗立于人類與遠古隔膜后形成的心靈荒原。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原始藝術,不容分辨地超越了歷史,向人類的所有思維能力發出了無聲而持久的挑戰。

中原文明居華夏文明的核心地位。禹州是大禹治水受封之地,近年來,在禹州潁河岸邊的瓦店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夏代早期都城。夏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在這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并在古鈞臺大享諸侯,因此,禹州號稱華夏第一都。在禹州具茨山出現遠古先民遺留下來的巨石文化、巖刻巖畫、古城堡和聚落,這不正是“華夏第一都”最有力的考古憑證嗎?

建議打造具茨山歷史文化旅游區

 近期,省委書記徐光春、許昌市委書記毛萬春對具茨山文化保護、研究與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文管部門要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和保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勤說:“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龔田夫說:“具茨山巖畫可能是‘和上天對話’,原始藝術作品包括巖畫應該都是與原始巫術有關的,古人類為了制作這些道具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其實像具茨山巖畫就是古人類巨大的‘三峽工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說:“夏朝的建立使中國進入了成熟的門檻,應該把具茨山作為一個文化坐標。”中科院教授、中國地質地球環境考古奠基人周昆叔教授說:“具茨山巖畫的發現是中國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具茨山屬于河南,屬于中國,更屬于中華民族,是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專家們建議如果把具茨山文化同夏禹文化、鈞瓷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區,把具茨山區域所屬景區涵蓋進去,建成具茨山遠古人類遺址公園的話,那么這個旅游區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把具茨山歷史文化旅游區做好了,不僅保護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而且對提高市民的素質、增強歷史文化榮譽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系市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今日禹州(2009-07-3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