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古稱夏邑、陽翟、鈞州,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區。早在5000年前的氏族社會,被尊稱為華夏始祖的軒轅黃帝就在禹州活動。大禹封國于禹州,夏朝建都于禹州。之后,夏啟繼位于禹州,太康失國于禹州,少康中興于禹州,夏桀囚湯于禹州。
禹州與大禹,與夏朝有著特殊的關系,禹州也因此蘊涵著獨具特色的夏禹文化。那么,夏禹文化在禹州形成的背景及大禹精神是如何地表現呢?禹州這片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又是如何影響著夏禹文化的呢?夏禹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是如何讓人們無時無刻地對她頂禮膜拜呢?
禹州:適合人類居住的最佳地緣
禹州地處中原,遠古文化從中原發起并發展,而禹州又位于中原的中心,是西部山區(伏牛山系)和東部大平原(黃淮大平原)的結合地。在遠古社會,由于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而平原地帶又容易發生洪水災害,人類大多會聚集在山林中靠狩獵和采摘植物的種子過活。在生活過程中,人們發現在沒有災難的時候,在平原地帶更能夠找到充足的食物,漸漸地從山區向接近平原的地帶遷移,在可以更好生活的同時,還能迅速地躲避災難。隨著人類不斷地向東遷徙,在潁河上游,豫西地區,逐漸形成了部落繁衍生息的聚居地。
堯帝時期,中原地區發生了持續幾十年的大洪水。《衛孟子·滕文公》記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帝急令臣下推舉能夠治水的人。第一個被推舉的是共工氏,共工氏是西部少數民族的部落酋長,在當地治水中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中原地區的環境、地質、氣候都與西部山區不一樣,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第二個治水的是大禹的父親鯀,當時受封于崇國,稱作“崇伯”,受四岳推舉,歷時9年治水,也因“治水無狀”而被殛殺于羽山,后來,虞舜又推薦鯀的兒子禹繼父治水。《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大禹治水成功后,封地在“夏禹國”,就是今天的禹州。夏禹是夏禹國國君,稱“夏伯”。 隨著自然災害的控制,大禹帶領民眾致力于農耕,發展農業生產,人們生活逐漸安定,生產有了盈余,私有制慢慢誕生了。人們逐漸地拋棄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高級野蠻階段,進了文明階段,即由原始社會跨入了以農業為主的奴隸制社會,而有利于生產的潁河上游地區(即今天的禹州)也就成了人們繁衍生息的密集地方。
年近八旬的教之忠老師說,在我們禹州閻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庫存的稻谷,經考古,這是專門儲藏農作物的倉庫。經碳14測定,這些發黑的稻谷是距今4000多年,碳化了的人工稻谷。這一發現,說明當時禹州農業生產發展的繁榮景象,人們家中已有所節余。同時,在閻寨遺址中還發現了三排聚落式房基,室內有火膛,有地鋪式床臺,有谷窖。室內地面有用白灰粉刷的痕跡,全都用火燒烤過,起到防潮的作用。至此可以表明,在飲食條件的改善下,人們的居住條件已放棄了穴居狀態,進入了較為有規模的居住狀態。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簡單的物質文化生活,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化也已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而變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夏禹文化的主要體現
馬克思說:勞動創造了美。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從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夏禹文化主要是在龍山文化中晚期到二里頭時期500年左右的歷史。郭水林老師在《走近大禹》中寫道,建國以來,通過多次野外考古調查,禹州境內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5處之多。其中,閻寨遺址、瓦店遺址、下毋遺址、吳灣遺址已被國家有關考古單位和鄭州大學考古系及禹州市文物管理單位聯合進行了考古發掘和試掘。近年來,中美兩國考古工作還對絕大部分遺址進行復查,資料準確,可信度強。從對這些遺址考古發掘和試掘中,足以說明當時夏禹文化的繁榮。
那么,夏禹文化是如何體現的呢?
手工制作水平相當發達。1980年和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大學歷史系、禹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先后兩次對瓦店遺址進行發掘。在對瓦店遺址的發掘中,出土有鼎,鼓腹罐,折腹盆,高領壺,碗和盤等陶制品。其中有一批工藝較高,造型精美的器皿如漆黑锃亮的高柄陶器和鳳頭紅陶,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經碳14測定,該遺址距今約4000余年,是一處“龍山文化”聚落遺址。1998年,國家“夏商斷代工程”辦公室再次來實地考察,確認這是研究夏禹文化的一處極具價值的發現。
教之忠老師說,目前,沒有夏代文字,因此有許多學者懷疑沒有夏代,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解開了自司馬遷作《史記》以來的兩千年間困擾中華文明史的一個千古謎團。從取得的《夏商周年表》中不僅證明了夏朝的存在,而且準確地標出夏代的起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從而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從瓦店遺址中發現的陶器中可以說明當時的手工制作水平相當高,一是體現在造型多樣,比如有不少造型各異的酒器。二是對復雜紋飾的運用,如在器物上加了比較復雜刻紋。三是技術水平先進,如在燒制黑光陶時,采用了拋光技術。同時,還出土了蛋殼陶和亞蛋殼陶,這種薄如蛋殼一樣的陶器,就是當今的陶器制作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可以說,夏文化的基礎在夏禹。
出現了酒文化。儀狄造酒一說始載于秦漢時期輯錄帝王公卿譜系的書《世本》里,書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許慎在《說文解字》“酒”條中說“少康作秫酒”,在“帚”條中也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我們普遍認為,少康是釀酒的鼻祖。大禹時期,夏禹宮中有一宮女叫儀狄,她把采摘的果子進行發酵從而制作果子酒。大禹就曾飲此酒而誤事,并感嘆:后世必有酒之亡國者,隨即遠離了儀狄。少康中興于禹州,在少康中興時期,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大力發展農耕,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作物已經有了很多的節余。少康通過種子發酵,進行反復試驗,終于釀成了秫酒。當今,在對少康造酒這個問題上,仍有不少的爭議,但少康中興于禹州,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國家機器初具規模。禹在位八年,崩于會稽。《竹書紀年校正》:“元歲癸亥,帝(啟)繼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諸侯從。”《左傳》:“春秋昭公四年,楚椒舉曰:夏啟有鈞臺之享。”《史記·夏本紀》:“桀召湯囚之夏臺(即鈞臺)。”由此看來,鈞臺既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舉行國宴的地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監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禹開創的國家制度,到春秋時期尚有保存。孔子說:“殷因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夏朝由最初的建都于禹,到對國家機器的完善,都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先河。
夏朝有軍隊、監獄、刑法、司法、貢賦,不僅確立了完善的國家制度,而且還影響著人們思想觀念(即宗教觀念)的變化。那時,祭祀對象增多,儀式也更加隆重。占卜之風漸具形成,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舜禪讓于禹時,禹提出由占卜決定。舜稱:“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莁協從,卜不習吉。”“先斷人志,后命元龜”之占卜,已成為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
大禹精神
在研究夏禹文化中,我們不能不把大禹精神作以單獨的研究。大禹治水13年,對禹州的影響不言而喻,鎖蛟井、禹王廟、古鈞臺等許多大禹的傳說熟記于禹州人民的心中。禹州人以大禹的故事而自豪,更以大禹的精神而驕傲。所以,我們必須要對大禹精神進行深刻的理解,不斷地學習、繼承、弘揚大禹精神。
第一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宮室,致費乎溝洫。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可見,大禹為了社稷民眾的利益而以身作則,艱苦奮斗,其精神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在治水中,注重創新,采取順應水勢,疏通河道,隨山導水,讓洪水向東南低洼地自然排泄,取得了豐功偉績。大禹以法施政,置九州,區劃五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同時,還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歷法(夏歷),正是大禹開拓創新,依法治國,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原始部落向奴隸社會的飛躍。
第二是勤政愛民,公而忘私的精神。當大禹之時,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難之際,挑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他之所以能不計成敗得失而勇挑重擔,首先是因為他有一顆仁愛之心、愛民之心。正如史書所記載的:“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大禹博得了諸侯百姓的擁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建立了不朽的業績。大禹的父親由于治水失敗而受到最嚴厲的懲罰,他雖然感傷先人功敗受誅,但仍以大局為重,新婚不久即離家赴任,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甚至不能盡點慈父愛子之心,生動體現了大公無私的精神。
第三是民主禮讓,有容乃大的精神。在上古堯舜禹時代,公眾領袖由各氏族部落民主推舉,年老力衰就退位讓賢,并不視天下為己有。堯舜禹三代相禪,大禹繼承了古代民主傳統,他本來推舉皋陶而準備授之以政,可惜皋陶先死了。到他巡狩會稽臨終之時,他并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以天下授益”。中國的家天下非從大禹始,而是從夏啟開始。大禹仍然保持了古代的民主禮讓傳統,在用人行政中體現了選賢舉能的原則。夏朝初創時,東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大禹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又通過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傳播優秀的文化藝術,增進民族團結,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大繁榮。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是夏禹之基。禹州有研究夏禹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2008年首屆中國禹州大禹文化論壇開幕,成為禹州市打造“夏禹文化品牌”的標志動作,也成為禹州弘揚大禹精神的有力體現。
勤勞善良的禹州人繼承和弘揚著大禹精神,不斷地創造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我們相信,定格在歷史中的夏禹文化一定能夠大放異彩,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作者單位: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