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榮麗,河南滑縣老爺廟鄉大大章人,1971年出生,原滑縣水利局職工,中國安繡的創始人。現任中國民協會員、安陽市美協委員、滑縣民協副主席、市政協委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美術家。
她是一位年近四十、面容清秀、個性堅強的女子,數十年來,她一直對繪畫和刺繡藝術矢志不渝,對藝術傳承和發展充滿熱情。她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憑借一根小小的繡針,靠艱苦創業、自主創業帶動廣大農村婦女、下崗職工和殘疾人就業的歷程,就像一條通幽的小徑,蜿蜒曲折,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她就是馮永麗。
從小喜歡畫畫,迷戀刺繡,勤學好問,學得一技之長。
馮永麗是滑縣老廟鄉大大章村人,家里就她一個女孩兒,從小喜歡臨摹,酷愛畫畫。當時,雖然農村學校缺少美術老師,但她的愛好和追求,一直受到父母和幾個哥哥的支持和鼓勵。
“我11歲那年,俺二哥結婚,二嫂家陪送一床錦緞被面,我看上面繡的龍鳳呈祥圖案非常漂亮,從此在酷愛畫畫的同時,也迷戀上了刺繡。直到上了高中,我都一直堅持一面學習文化課,一面自學繪畫和刺繡。到高考時,盡管美術專業逢考必過,但由于文化課成績不好,最終未圓上美術學院的夢想。”
“高中畢業后,我到鄉供銷社當了一段臨時工。后來,在大哥的幫助下,托關系、走人情,我又被安排到縣水利局工作一段時間。這期間,我仍然沒有放棄繪畫和刺繡,一有時間我就自學,跑到附近的安陽、濮陽到處求師學藝。在縣水利局干了一段,由于不愿放棄自己的愛好和樂趣,我就想辭職不干。當時,我母親批評我說: 找個工作恁難,別犯傻了! 可是,我還是辭去了這份別人看好的工作。”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縣水利局“下崗”后,在父母和幾個哥哥的幫助下,馮永麗先后到蘇州、湖南、開封等地學習刺繡。這期間,她天天早起晚睡,為了繡出一幅滿意的作品,反復練習,用心琢磨,很多次雙手都被繡針扎破。短短半年時間,她就熟練掌握了刺繡的全套針法。
下崗之后自主創業,幫千余農村婦女和殘疾人實現就業。200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她終于創辦了自己的刺繡作坊 麗圓繡莊。麗圓繡莊,顧名思義,“麗”就是馮永麗,“圓”就是圓夢的意思。剛開始,很多學員由于不懂繪畫,繡出的作品非常粗糙,不合畫作原意。為使學員盡快掌握刺繡技術,她常常手把手指導、面對面示范,業余時間還教學員繪畫基礎知識。她說,“懂和不懂美術知識,繡出的作品大不一樣。有繪畫基礎知識的,繡出的作品有神韻、美感,反之則呆板難看。”
農村婦女、下崗職工、聾啞人,外出打工難,在家就業難。傳統手工刺繡,基本針法好學易懂,加之一定的美學指導,經過培訓就可在家里繡出美麗的圖案。2006年馮永麗在滑縣老廟鄉成立了一所刺繡學校,當年就培訓農村婦女368名,至今已培訓農村婦女、下崗職工及殘疾人1800多人,使他們學到一技之長,有了立身之本。麗圓繡莊也由初創時的家庭作坊,發展到現在的“公司+培訓基地+農戶”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1300多名,不僅學到了一技之長,還增加了經濟收入。公司在2010年4月投建占地面積約42畝集研發、培訓、生產、銷售、旅游為一體的安繡基地,總投資約3000萬。
羅允芳是原滑縣城關紗廠職工,1999年下崗后,由于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孩子,愛人也下崗在家,家里一下斷了收入來源。因為缺乏一技之長,再就業非常困難。就在羅允芳苦惱時,2005年春,她聽說政府在馮永麗的麗圓繡莊實施“雨露行動”,送技術下鄉,免費培訓。羅允芳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繡莊。剛開始,她家人都反對她學刺繡,認為這是個慢活,難掌握,不容易掙到錢。然而,不到一年羅允芳就掌握了刺繡的基本針法。現在羅允芳已由一名繡工學徒,成長為刺繡培訓技師。
在馮永麗的學員中,也有不少殘疾人。聾啞男孩楊小亮十分熱愛刺繡,在馮永麗的指導下,不到一年就學會了刺繡的基本針法。他繡的《連年有余》,在2008年4月省殘疾人才藝比賽中獲一等獎。楊小亮的母親動情地說:“馮老師真好,她不但教會我兒子刺繡技術,而且教會了我兒子怎樣做人,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是孩子的福分。”
事業越做越火,她讓“安繡”成為刺繡行業后起之秀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近年來馮永麗不斷鉆研、潛心揣摩,將繪畫與針法相結合,繼承古代手工刺繡手法,吸收多家名繡之長,融合國畫、書法、油畫的神韻,以歷代刺繡名畫為鑒,以多彩針線為“筆墨”,憑借精巧構思和技術底蘊,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刺繡技法。
2005年9月,她繡的《清明上河圖》,在安陽市首屆旅游產品設計大賽中獲一等獎;2006年10月,她繡的《五馬圖》,在首屆中國(中部)文博會上獲銀獎;2006年9月,在第二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上,她繡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在蘇繡、湘繡等眾多名繡中一枝獨秀,顯示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繡工魅力。時任安陽市委書記的靳綏東看后,當場親筆題名“中國安繡”,并將其作為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慶祝活動的重要禮品,贈送國家文物局永久收藏。“安繡”也由此得名。同年,“安繡”也被評為河南省工藝美術精品。
十幾年來馮永麗繡出多幅刺繡精品。代表作有《瓦崗桑辭》、《正月》、《林州風光》、《紅旗渠》、《豐收滑縣》等。其中《瓦崗桑辭》由她和10位巧手姑娘,耗時半年穿針引線繡制而成。畫中1300多個人物、數百匹戰馬及城池、村落、貨棧、練兵場、點將臺、赤水河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馮永麗說,“刺繡要想繡出神態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線條既要粗細有致,又要流暢飽滿,還要分清不同色線走向,一針一線都要繡得清楚到位,才能使人看了有美的享受。我現在的理想是:幫更多難以就業的農村婦女、下崗職工及殘疾人,熟練掌握刺繡技術,在品味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能夠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和立身之本。讓安繡扎根河南、走向全國、走出國門!”
馮榮麗先后被評為市縣“巾幗建功”標兵、08年奧運火炬手、“河南省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河南省百名職工技術英杰”、“安陽市優秀創業女性”、“推動企業進步獎”、安陽市“十大女杰”、 09年河南省十大女杰、“安陽市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09年度和2010年度“優秀政協委員”、“2009年度創業之星”、“2009度河南省文化產業工作先進個人”。【原標題:癡心安繡終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