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做苦力,只為實現畫家夢
王好賢他最宏大的創作是烙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圖》。“有一座橋上足足‘畫’了176個人物!”王好賢非常感慨地說,他很自豪,因為他是一個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農民。
王好賢說,他從小熱愛藝術,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為畫家,可惜家貧,不要說上專業院校,連買紙筆的錢都沒有。“咋辦?撿唄!”王好賢說,垃圾堆里撿的破紙,一根短得不能再短的鉛筆頭,就是他最初的繪畫工具,周圍的事物、景物就是他作畫的素材。就這樣,他打下了繪畫基礎。
成家后,王好賢肩負著養家糊口的重任,為了不讓自己的夢想落空,他幾乎拼盡了力氣。他給磚廠拉磚,到火車站當裝卸工……“那時候拉一塊磚能掙幾厘錢,有一次我掙錢心切,一口氣拉了500塊磚,也就是2500斤,一直從道北拉到南關!”捧著來之不易的幾元錢,王好賢激動不已,他一分一分地算,除去家用,還有多少能投入到藝術創作上。
彩色烙畫終成一絕
第一屆牡丹花會期間,王好賢第一次見到烙畫,當時就下定決心弄出個名堂。烙鐵便宜,可作畫用的木板實在貴。因此,那時候王好賢特別愛打聽村子里誰家做家具了,“如果有人家做家具,我就可以去跟人家要點邊角料,好創作烙畫。”他說。
要來的邊角料質量良莠不齊,質量差的,滾燙的烙鐵一燙,木板發出刺鼻的氣味,熏得他難受,可他一直堅持創作。17年來,他用壞了200多塊烙鐵,終于使自己的彩色烙畫成為一絕,他被國內眾多書畫名家譽為“河南彩色烙畫第一人”。
如今,王好賢正在努力尋求突破,鉆研如何在薄薄的宣紙上烙畫。“能夠一直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我已經很知足了。”這個樸實的村民開心地笑了。記者 馬菁華【原標題:河南彩色烙畫第一人 木板上烙出“仙風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