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刺繡專家這樣評價王素花:她從事汴繡50載,是新中國挖掘、繼承、創新、發展汴繡的重要帶頭人之一,在對古老汴繡的研究過程中,她的知覺靈敏、想象豐富,既有繼承,又能創新。她的思路常常擺脫窠臼,清新脫俗。
年逾7旬的王素花與汴繡結下了深深情緣,她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汴繡之中,演繹著與汴繡相依相隨的七彩人生。
六歲跟母親學繡花
6歲的王素花被刺繡的美所吸引,開始跟媽媽學繡花,并且深深地愛上了刺繡。
汴繡也稱宋繡,起源于宋都開封。早在宋代,刺繡在京城開封十分興盛,當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繡坊。據《東京夢華錄》記載:800多年前,在大相國寺就有專業刺繡的市場和一條名叫“繡巷”的街道。北宋朝廷還在宮中設有“文繡院”,集中當時最優秀的繡工專為皇親及朝中大臣繡制朝服、工藝品。宋朝南遷后,宋繡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轉移而傳于南方,汴繡也由此日漸衰落。
使中國汴繡這一奇葩再次綻放的是古城開封的刺繡藝人,而在繼承、創新汴繡藝術這條道路上艱苦攀緣、躬耕不輟的領路人就是被譽為“汴繡女杰”的王素花。
3月20日下午,記者見到王素花時,她正在專心地指導年輕的繡女繡制山水、花鳥繡品,樸素的穿著、熱情而謙虛的態度,讓人難以看出面前這位71歲的老人就是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的汴繡大師。
王素花出生于河南省封丘縣潘店集村。談及自己的童年,她記憶猶新:“我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姥姥和媽媽靠給人家繡鞋上的花換些小米、高粱、窩頭,勉強維持家人生計。”6歲的王素花被刺繡的美所吸引,開始跟媽媽學繡花。媽媽用舍不得吃的雞蛋換來針、線,手把手地教她繡花。9歲那年,心靈手巧的王素花不但學會了繡鞋、繡肚兜、繡枕套,還跟民間藝人學會了剪花。她用自己剪的花作底,然后刺繡。童年時期的王素花深深地愛上了刺繡。
夢想成真進汴繡廠
21歲的王素花得知汴繡廠招收繡工,興沖沖地去報名,并如愿以償地成了一名刺繡工。
由于家境貧窮,童年時的王素花沒有進過學堂,14歲結婚成家來到開封后,她白天做家務,晚上進夜校學習文化知識。1957年12月,21歲的王素花得知汴繡廠招收繡工的消息,顯得異常興奮,她激動地對丈夫說:“我喜歡刺繡,我要去當繡工。”還沒等丈夫回過神來,她一溜小跑出了家門,直奔報名地點,興沖沖地報上了名。她向招工負責人述說了想當繡工的強烈愿望:“小時候,我就很喜歡刺繡,可俺家太窮,買不起針線,進廠當一名繡工是我做夢都想的事。”她對刺繡特有的熱情打動了招工負責人,如愿以償地成了一名刺繡工。
當年的汴繡廠生產條件極其簡陋,繡女們沒有凳子坐,就找塊磚頭墊在屁股下,廠里對繡工按件計酬。雖然王素花有一定的刺繡功底,手頭比別人快,但辛辛苦苦干上一個月,也只能掙6元錢。與她一同進廠的不少女繡工嫌工作辛苦,掙錢太少,陸續離開了汴繡廠。當時的開封紗廠正急于招工,親戚朋友勸王素花說:“你就到紗廠上班吧,每月能掙21元的工資,比做繡工掙得多。”但王素花果斷地回答說:“做繡工雖然掙錢很少,但我打心眼兒里喜歡刺繡,干自己喜歡的事覺得心里舒坦,掙錢多少無所謂。”
從此,王素花將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傾注到了她所忠愛的汴繡事業之中,開始了她不平凡的汴繡人生。人家進汴繡廠是為找活掙錢,而她卻把進廠當作進一步提高汴繡技藝的途徑。她將自己年僅兩歲的孩子交給鄰居照料,留在汴繡廠吃午飯,為的是有更多的時間練刺繡針法。她善于在實踐中思索、總結刺繡技藝,并不斷地與別人交流。由此,王素花對汴繡的技法、工藝認識越來越深,其審美感受的獨特性和物態化的創造性進入了新的境界,這使她的刺繡技藝越來越高,成了繡女中的佼佼者,深得前輩和領導的賞識。她進廠僅3個月,便以出眾的刺繡技藝擔當起了刺繡車間副主任的重擔。1958年10月,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用心繼承、豐富汴繡技藝的王素花為自己贏得了榮譽,1958年年底,她被評為開封市勞動模范,1959年4月,她又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
繡制《清明上河圖》
195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為慶祝建國10周年,決定由汴繡廠繡制《清明上河圖》。
195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為慶祝建國10周年,決定由開封汴繡廠繡制《清明上河圖》,向黨中央、毛主席獻禮,這一重任無疑落在了王素花和她的姐妹們身上。她和姐妹們在欣喜若狂的同時,也感到了任務的艱巨。因為,《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可謂一紙繪盡東京繁華。這幅長卷用水墨淡彩細致入微地再現了宣和年間汴京城的繁華景象。這樣的畫卷用刺繡來展示,還是第一次。王素花和她的姐妹們立下誓言:“不怕困難,繡好《清明上河圖》,向毛主席獻禮!”
她和姐妹們把被子搬進廠里,吃住都不回家。為拓寬思路,王素花帶領繡工們奔赴外地參觀學習,借鑒各地刺繡手法。參觀學習歸來,王素花感受頗深,她認為刺繡和畫畫一樣,對畫面的謀篇布局,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筆墨的濃淡干濕要用線的色彩、絲的流動來表現。王素花和她的姐妹們反復研究,把各種刺繡創作手法結合起來,力求繡品更形象逼真。為繡好驢,她們跑到農村觀察驢的習性;為繡好船繩,她們跑到黃河岸邊乘船觀察船工的繩子。有時為了研究新的針法,提高刺繡的藝術效果,她們一遍遍地試驗、一次次地改進。在繼承汴繡針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滾針繡、反槍繡、拉練繡、蒙針繡、平針繡等14種新的針法。
《清明上河圖》開繡時正值8月,酷暑難耐,繡房里氣溫高達40攝氏度,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汗水從脊背流至腳跟,王素花和姐妹們全然不顧。為遮擋蚊蟲叮咬,姐妹們用布塊將頭裹起來,僅露出雙眼咬牙堅持。經過100多天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每人掉了幾斤肉,但她們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了《清明上河圖》的繡制成功。
王素花作為開封市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進京參加國慶10周年勞模觀禮活動,向黨中央獻上了一份來自古城開封的厚禮——汴繡《清明上河圖》,并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汴繡《清明上河圖》被國家視為珍品收藏。
汴繡的杰出傳承人
年逾7旬的王素花把生命融進了汴繡藝術之中,她不愧為汴繡的杰出傳承人。
1956年,王素花以對汴繡事業的執著追求贏得了人們的信任,擔任了開封汴繡廠副廠長。正當她和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一場浩劫使百花凋零,汴繡和王素花也在劫難逃。“四人幫”倒臺后,王素花恢復職務,主持繡制完成了《仕女圖》、《百駿圖》等汴繡精品。1979年8月,她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人員代表大會,受到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80年5月,她擔任汴繡廠副廠長,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承汴繡藝術的事業中。
王素花退休后,開始了她刺繡藝術的第二青春。她憑著幾十年的汴繡實踐和在實踐中總結的汴繡理論,廣收學員,傳承汴繡技藝。她創辦汴繡培訓班不收分文,手把手地教學員刺繡針法。在她精心指導下,學員們陸續繡出了《百駿圖》、《洛神賦圖》、《群仙祝壽圖》、《百鳥朝鳳圖》等一系列汴繡名作。2006年12月,“素花”牌刺繡商標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為全國唯一注冊的刺繡商標,這為開封汴繡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組織的刺繡大賽中,她培養出的汴繡人才一舉奪得了兩個金獎、7個銀獎、1個銅獎的好成績。“在我有生之年,我要進一步挖掘整理傳統的汴繡技法,把我所掌握的汴繡技藝傳授下去,讓汴繡技藝在開封代代相傳。”王素花十分興奮。
年逾7旬的王素花把生命融進了汴繡藝術之中,她追求的是讓汴繡事業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她不愧為汴繡的杰出傳承人。【原標題:王素花:50載繡出汴繡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