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十條龍神態(tài)各異,表情各異
據(jù)介紹,“龍騰河洛”由100條面塑龍組成,目前已完成30多條,先在國豪大酒店預(yù)展。
展出的這30多條面塑龍形態(tài)各異,令人拍手稱絕,有“蛟龍出海”,有“雙龍戲珠”,有的“騰云駕霧”,有的“翻江倒海”……它們的顏色以紅、黃、藍為主,輔以金、綠、白等10多種其他顏色,色彩鮮亮。
李明甫介紹道,龍自古以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很多動物的集合體,具有蛇身、蜥腿、鹿角、牛耳、蝦目、魚鱗、魚尾、虎掌、鷹爪,口角有虎須、有鱗的稱蛟龍,有翼的稱應(yīng)龍,有角的稱虬龍,無角的稱螭龍,唐、宋、元、明、清以來,龍的形象不斷演變。今年恰逢龍年,他便和幾名弟子用心設(shè)計制作了“龍騰河洛”面塑作品。
做一條龍,大概需要幾個步驟?
李明甫說,首先,要熟悉龍的構(gòu)造和特點,在動手做之前先要構(gòu)思好,從龍的形態(tài)到龍鱗、龍須的顏色都要了然于胸;其次是設(shè)計骨架,一般的龍骨架用6號鐵絲制作就足夠了;最后是把面調(diào)配好。這些面是專門用來做面塑的,耐摔不易裂,可以保存幾十年之久。制作時一般是先從底座做起,在技巧、手法都熟練的情況下,完成一條幾十厘米長的龍差不多要整個下午。
一個月前,李明甫先對他的4個弟子進行了集中培訓(xùn),教他們做面塑龍的基本技巧。然后讓每個弟子獨立構(gòu)思、單獨作業(yè),每人所思不同,因此每條龍都各具形態(tài)。
“龍頭很關(guān)鍵,你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每一條龍都是有表情的。”李明甫邊說邊講如何讓龍有表情的“絕招”。據(jù)李明甫介紹,把龍的面部做成“眉開眼彎嘴上翹”,這樣它看起來就像在笑;把顴骨做得凸出,嘴巴大張,這樣它看起來就顯得格外有氣勢,再加上紅、黃、綠等顏色的運用,龍就更顯霸氣。
要讓這些面塑龍,帶有洛陽的色彩
因為是洛陽人做的龍,這100條面塑龍,都帶著洛陽的色彩。
已經(jīng)做好的30多條面塑龍中,最大的是由羅一鳴制作的一條龍,長90cm、高56cm(據(jù)說做骨架的鐵絲有兩米多長),一曲三折,以紅黃為主色,大張著嘴,五爪張開,似要抓住前方的獵物,很有氣勢,動感十足。它的胸前還掛著一個“2012”的牌子。“我這條龍,寓意咱洛陽人在2012年馳騁河洛、領(lǐng)跑中原。”羅一鳴說。
李明甫制作的一條“沉迷牡丹花叢的龍”,雖然體格較小,卻因獨特的構(gòu)思吸引了眾人眼球。李明甫說,他小時候看過一本圖畫書,講一條龍下凡間賞花流連忘返的故事,引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制作出了這條龍。這條龍通體由十余朵牡丹花組成,呵呵,即使是萬獸之首的龍,對洛陽牡丹也是情有獨鐘啊!
由劉立安制作的龍王、龍母更有意思:它們身著唐裝,腳踏祥云,頗顯仙風(fēng)道骨。
據(jù)李明甫介紹,在龍年春節(jié)到來前,他們會制作100條面塑龍,組成“龍騰河洛”,寓意洛陽在龍年騰飛中原。市民如果想好好欣賞由100條面塑龍組成的“龍騰河洛”,可在春節(jié)期間到在隋唐城遺址植物園舉辦的廟會觀看。 (記者 鄭鳳玲 實習(xí)生 梁姣龍/文 記者 張曉理/圖)【原標題:面塑大師李明甫與弟子共創(chuàng)“龍騰河洛”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