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民間藝人馬大吹有個夢想,就是想將中國的民間吹糖藝術,吹向全球,再吹一個世界非物質遺產出來。
每有顧客光臨,這位身著宋裝的瘦小生意人,總會在嘴不忙活的時候,說上一陣子他的夢想。有哈哈笑的,有鼓勵的,也有奚落的。無論何種反應,這位看起來非常精明的生意人,都會瞇著眼睛,笑嘻嘻地回應。因此,他的攤位前總會不時傳出笑聲。
“河南人不會吹牛,我會吹。我馬大吹有名聲。”他總會這么毫不謙虛地說。
的確,他“吹”出了名。他吹到過馬來西亞、泰國、美國等地方。吹得外國友人連聲稱贊,據說,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何魯麗等,也都夸他“手藝好”。
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園中,馬大吹只占了一個小攤位,但內里另有乾坤:一本相冊、一個簽字本和一個名片夾。相冊中,有國內外一些政要、明星、主持人和他的合影;簽字本中有他們的墨寶;而在名片夾中,則留存著各色顧客的聯系方式。馬大吹時常將這三樣寶貝拿出來,讓顧客一一翻看。因為翻看的人多了,相冊封面的塑料薄膜已經開裂。
1999年之前,馬大吹并沒有這么大的名聲。那時,他還名叫馬謙堂,只是滑縣老店鄉岳村集村一個會吹糖人的生意人,憑著自己祖傳的吹糖人手藝,在大江南北混飯吃。
“這個手藝不好學。”回憶起自己的學藝經歷,馬大吹感慨道。
學吹糖人之前,他是一個貨郎,每天手搖撥浪鼓,向村里的婦女兜售針線,向年輕的姑娘推銷紅頭繩,向小孩叫賣糖塊。干了幾年,錢沒賺著,受的氣倒不少。于是,他回到老家,跟爺爺學起了吹糖人。
第一步是學熬糖。這個看起來簡單的活兒,火候并不好把握。為把糖熬到不粘不黏,他練習了一兩個月。
一吹一捏最見真功夫。一團熬好的糖,揉揉捏捏,吹吹掐掐,要變成各種造型。剛開始的時候,不是吹破了,就是捏得一團糟。這一過程,不僅講究用氣,還考驗手指的耐熱能力。熬好的糖,溫度在七八十度,稍微掌握不好,手指頭就會燙出血泡。
為此,他罷過工,甩膀子不干了。他爺爺就給他做思想工作:“手藝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想到自己沒多少知識,當貨郎時受到的欺負,再想到自己瘦小的身體,干體力活兒也不是個好手,就堅持了下來。經過通宵達旦練習,將近兩年學習后,他出師了,背著家什,再次混跡江湖。
在上海的時候,他碰到了一位河南老鄉。老鄉告訴他,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開張了,歡迎各路身懷絕技的人前往落戶。就這樣,馬大吹到了清明上河園。憑著過硬的技術,他逐漸吹出了名聲,被人奉上神嘴“馬大吹”的名號。
雖被稱為“馬大吹”,但他也有“吹不起來”的時候。
有一次,一批小學生到清明上河園游玩兒。不少學生被馬大吹精湛的手藝吸引住了,圍在他的攤位前購買。突然,有一個學生喊道:“叔叔,你給我吹個恐龍吧!”
這一喊,可把馬大吹給難住了,“我哪見過什么恐龍呀”。
最后,他只好羞愧地打發了學生。回到家,他就打開電視搜臺,尋找恐龍。兒子放學回來,他就問兒子是否有恐龍的圖冊。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他能吹出好幾種恐龍的造型。此后,凡孩子們感覺新鮮的造型,他都會去練習。如今他能吹出40余種造型。
多年走街串巷,除了提高技藝外,他還學會了兩樣本領。一是相人,二是吆喝。
“我不能見個人就吆喝,先得相人。”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他的生意經,“大老板領著小情人,大干部跟著跟班的,這些人多數會買。”相好人后,他就開始吆喝,并送上一些吉利話,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2007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前往清明上河園游覽時,這位民間藝人給連戰吹了一個小猴,背上還背了一個寶葫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讓你夢想成真,呼風喚雨。”他這一番話,說得連戰連聲稱贊,并在馬大吹準備的簽字本上寫下“巧奪天工”四個字。
有一個小女孩經過攤前,嚷嚷著要買馬大吹的糖人。
“多少錢一個?”小女孩的母親問。
“10塊。”
“你賣得太貴了。”
“我賣的不是糖,是藝術品,是手藝。我會吹,這是真功夫。”馬大吹笑著說。本報記者 郭建光文并攝【原標題:神嘴馬大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