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萍:把小手藝做成大產業
2013/8/1 17:01: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雙鞋墊能賣100多元,一位農村婦女剪紙一年能掙1萬多元,布老虎鞋、繡花枕頭、皮影雕刻等普通的手工制品能堂而皇之擺到北京“全聚德”烤鴨店里,深受北京市民和外國游客的喜愛……瀕臨消失的河南靈寶古老民間文化,通過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逐步成為當地一個新興產業,帶動群眾發家致富。這個能人就是河南省靈寶市五畝鄉的郭麗萍。
1970年,郭麗萍出生在靈寶市五畝鄉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從小就對剪紙、繡花、布藝等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7歲時,她就能為結婚人家剪出各種大的小的、圓的方的“喜”字。1988年,郭麗萍如愿以償地考上了河南美術學院,學習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后,她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回到了家鄉,成了一名鄉鎮干部,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在下鄉之際,她經常和一些民間藝人共同探討工藝品制作技巧,汲取民間文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曾先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南文化杰出傳承人”等稱號。2000年,她加入了中國剪紙學會。1999年6月19日,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和溫家寶來靈寶視察,郭麗萍現場為他們表演剪紙藝術,5分鐘剪出一幅《蛇纏兔年年富》作品贈送給他們,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2006年底,郭麗萍接到通知,讓她盡快為河南省即將舉行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動準備一批具有豫西特色的文化藝術品。她加班加點地投入工作,只用三天就完成了任務。當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看到郭麗萍帶來的剪紙、皮影雕刻等精致的手工藝品時,大加贊賞。他鼓勵郭麗萍要把靈寶民間文化作成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徐書記的話像甘霖一樣滋潤著郭麗萍的心田,點燃了她多年的夢想和希望,使她萌生了創辦公司的念頭。但是創辦公司談何容易!資金在哪里?產品在哪里?市場在哪里?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她。但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郭麗萍始終牢記徐書記的囑托:一定要把公司辦起來。她開始從最難干的事情干起。她讓丈夫變賣了生意興隆的手機店,帶上資金和她一起南下廣州,北上北京,考察市場,聯系買家,尋求合作伙伴。在北京開拓市場令她最難忘,也使她收獲最大。
2007年2月,她在北京已考察了半個月,帶的錢快花光了,但仍沒能打開銷路。一天,她轉到北京“全聚德”烤鴨店設立的民俗展銷廳里,看到一套十二生肖的剪紙作品標價580元。她心生一計,故意口出“狂言”激怒服務員:“這么粗糙的剪紙敢賣580元”。不知真相的服務員果然上當了,反唇相譏:“你說粗糙,那你能剪出來嗎?”郭麗萍說:“能!不信你拿剪刀和紅紙來。”她當場剪了一套十二生肖,惟妙惟肖,十分逼真。這番較量吸引了一大群游客圍觀,還“驚動”了展銷廳的經理。了解情況后,這位經理決定和郭麗萍一起到靈寶進行實地考察。在靈寶,這位經理看到郭麗萍擁有一個300平方米裝潢豪華的展銷廳,不僅設有剪紙、布制品、皮影雕刻等8個品種齊全民間工藝品展銷室,而且還有休息室、裝裱間、培訓教室等一應俱全。同時,他了解到靈寶不僅民間藝人多、水平高,作品精美,而且價格低廉,當即與郭麗萍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隨后,她先后在上海、廣州、杭州等8個城市設立了展銷廳或建立了產品代銷機構。2007年6月,郭麗萍正式注冊成立了靈寶市尹莊鎮藝苑民間文化傳承有限責任公司。
有了廣闊的市場,還必須要有充足的貨源和精致的產品。為此,郭麗萍成立了靈寶民間文化藝術協會,把農村一些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吸收為會員,并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別建立了檔案和聯系方式。一些偏遠山區的老太太得知后,紛紛拿著自己的工藝品找上門來,她是來者不拒,統統收下。現在,該市80多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都加入了協會,成為她公司中的一員。郭麗萍針對農村實際情況,采取“公司十農戶”的松散式管理:需要貨時,她給這些會員打電話分配任務,做好后送來,實在不方便的,她就上門收購。尹莊鎮東車村農民王欠草,以前不會剪紙。2005年參加郭麗萍舉辦的剪紙培訓班后,學會了剪紙。每年農閑時她就到附近各村打聽誰家的孩子結婚,老人過壽。然后根據對方需要,剪出來喜字、壽字等各種圖案,每年收入1萬余元。現在在尹莊鎮,像王欠草這樣的農村婦女有300余人。農閑時,她們挎著籃子,拿著剪子,走村串戶,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每人每年平均收入3000元。在郭麗萍的帶動下,古老的靈寶民間文化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剪紙、鞋墊、布老虎鞋等民間手工藝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而且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者:盧新松;王高鴻;段景波【原標題:郭麗萍:把小手藝做成大產業】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200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