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大秧歌!
水之源/文 2007年4月19日晚于家中
俗話說“畫龍點睛”,今晚cctv第四屆電視舞蹈大賽的開場節目卻讓我見識了“舞獅點睛”。主持人邀請嘉賓用毛筆在“南獅”的大眼睛上象征性地點了兩下,又往獅嘴里塞了個紅包,聽介紹說這寓意著本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比賽吉祥紅火。接下來,來自廣東東莞的舞獅表演《南國雄獅攀高峰》不同凡響,令電視機前的我和兒子時而屏息靜氣,時而嘖嘖稱贊。
從各種渠道看過不少舞獅表演,今晚的舞獅卻與眾不同,表演者是在梅花樁上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的,更為叫絕的是那頭獅的樣子特別卡通,尤其是它的一雙會眨眼皮的大眼睛,表情豐富,個性十足。現場專家點評說,廣東地區的獅舞也叫南獅舞,表演者必須得有南拳的功夫基礎。舞獅與秧歌有什么關系呢?正在納悶,又聽嘉賓解說,舞獅是中國大秧歌的一種形式,專業述語稱“假型秧歌”。原來如此啊。
河南開封黃河鼓,陜北榆林大秧歌,遼寧高翹秧歌、撫順地秧歌,河北拉花,大連長穗花鼓,山東膠州秧歌,北京京西大鼓,安徽花鼓燈,豐富多彩的中國大秧歌次第登場。看的主婦我眉飛色舞,大開眼界。我不懂舞蹈,除了小時候跟小伙伴們在學校的舞臺上跳過幼稚的新疆舞之外,再沒有關于舞蹈的體驗,可是,今晚的大秧歌來自民間,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的原生態狀態。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形體語言,讓我仿佛從黑土地上走了一圈,從黃河走了一圈,從長江走了一圈,從珠江上走了一圈。民族民間藝術是大河之源,大樹之根。深厚的底蘊,旺盛的生命力,是它們得以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的根本理由。
十四個參賽隊表演完了,主持人按最后得分由低到高宣讀名次。后七名沒有讀到安徽的花鼓燈,我暗暗高興。但當電視屏幕打出前七名的名單,看到安徽的花鼓燈排在第一時,我簡直不敢相信,等主持人董卿對著電視觀眾宣布“今晚秧歌比賽的第一名是來自安徽的花鼓燈表演《鼓鄉情韻 》!恭喜他們!”我按捺不住喊了出來,“耶!太棒了!”
花鼓燈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中游一帶,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曾受到周恩來總理高度贊譽,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追溯花鼓燈的歷史,最早起源于宋代,興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杰出的漢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是漢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種。她不僅擁有瀟灑奔放的舞蹈,而且還含有歡快熱烈的鑼鼓、抒情優美的燈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戲,因而受到當地人民和廣大觀眾的深深喜愛。花鼓燈至今仍在安徽沿淮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陽一帶廣為流行。
由于淮河地處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長,其表演既有淮北人剛勁爽朗的性格,又有吳歌楚舞柔媚的風韻,而且斷承了宋代“乘肩小女”(“站肩”意思是扮女子站在另一演員肩上表演)的技藝,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淮河兒女率真而又豐富的性格最生動、形象的寫照。花鼓燈藝術以熱烈似火、豪情奔放的旋律節奏,豐富多彩、婀娜多姿的表現手法,集歌舞、雜技、武術、戲曲、鑼鼓、吹奏表演于一身,在舞蹈形式上屬于歌舞相間、技藝性強的舞種。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動作粗獷有力,多跟頭武技;扮女的叫“拉花”(“蘭花”或“臘花”)用手帕、扇子和岔傘起舞,打著花鼓用來興歌起舞。通常在農村的夜晚,花燈照耀著的廣場上演出,歌聲和鼓聲像海浪一樣飄蕩,故叫“花鼓燈”。
無獨有偶,我的隨筆《珠城散記》講述的是我出差安徽蚌埠的一些印象,蚌埠也是花鼓燈之鄉。年初央視一套春節民俗節目中就直播了在蚌埠淮河文化廣場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花鼓燈燈會。從電視畫面上看到蚌埠淮河文化廣場很親切,因為幾天前我剛從那里返回。
已經有上千年歷史的秧歌,長期以來一直在我國北方地區節假日的歡慶時刻以歌舞的形式出現。而且,活躍在各健身點上扭秧歌的身影大多是中老年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秧歌作為一個存活于民間的文化遺產,不但要靠一代一代老年人的親身參與來傳承,還要靠年輕人切身實踐,如此我們的遺產才會更有活力。當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日本壽司、RAP、街舞、肚臍舞等洋文化快餐大肆滲透中華民族的當下,如何獨辟蹊徑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我們本國的古典文化民間文化確實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大課題。
今晚參賽的十四個節目中有十二個地方特色的秧歌品牌在國務院前不久公布的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榜上有名。不得不由衷贊嘆中央電視臺今年的電視舞蹈大賽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擺在龍頭位置,開辟了大秧歌專場、群眾創作舞蹈專場,在提升電視娛樂節目品位,彰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方面做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去健身場所體驗一把”一直對我來說只有幻想沒有行動,改日若打聽到哪里的健身場館有教“健身秧歌”的,主婦我一定得去嘗試嘗試,感受咱們中國大秧歌“一扭三道彎”的妖嬈。近日“2008奧運,期待您的點火創意”話題充斥諸多網絡媒體,我忽然突發奇想,若奧運會開幕式上扭著中國的大秧歌點燃火炬,會是怎樣一番激動人心、匠心獨具呢?民族的,世界的。大俗的,大雅的。美哉,中國大秧歌!【原標題:美哉,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