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笙”工藝已被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鹿邑縣趙村鄉邱樓行政村小胡莊的武全社,今年61歲,是“武氏笙”的第四代傳人。武全社介紹,清朝時曾祖父武大本創立了“武氏笙”。他15歲時開始跟隨父親武文英學習做笙,通過6年的學習,武全社掌握了制笙“秘籍”。在此基礎上,武全社潛心研究,不斷創新,使“武氏笙”加工制作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目前,他從事“武氏笙”加工已有46年。
據悉, 由于“武氏笙”制作工藝特殊,鹿邑縣有關部門已把其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武氏笙”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家制笙,他一年能掙四五萬元
“市場價一個笙也就幾百元錢,但我的笙要賣1000多元,而且要買至少需提前一年‘排隊’。”武全社說,他的笙除了在河南省內銷售外,還遠銷到安徽、山東、新疆等地。
武全社說,制笙的原材料都是從南方買過來的,做一個笙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由于他做的笙工藝獨特,又是純手工制作,因此深受用戶喜愛。“我專門在家做笙,一年能做四五十把,除去成本,大概能掙四五萬元錢。”
打破祖訓欲開門收徒傳“秘籍”
自曾祖父以來,“武氏笙”技術傳承遵循“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可到了武全社這一代,他卻犯了難。“我有4個孩子,兩個女兒都參加了工作,沒有時間學制笙,兩個兒子對這門手藝又不是很感興趣。”武全社說,如今他已年過六旬,再不抓緊時間傳藝,這門手藝就有可能失傳。
“笙做得好壞,自己聽后才能知道。如果再過幾年,我的身體不行了,聽力下降了,那時再想傳藝恐怕就有點力不從心了。年輕人首先要喜歡這門手藝,然后要坐得住、多少懂點樂理知識。”談起收徒,武全社說,“另外要求20歲以上,踏實、肯干、有悟性。”□晚報記者 馬治衛/文 通訊員 蔣寶慶/圖【原標題:六旬制笙藝人 打破祖訓欲開門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