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禹州農(nóng)民,在小小的葫蘆上烙出了大千世界,作品銷到了韓國、日本等地。他就是禹州市郭連鎮(zhèn)崗頭李村的李松強。
一個葫蘆8000元
9月9日上午,河南日報農(nóng)村版記者在崗頭李村見到了50歲的李松強。穿著紅色T恤的他正踩在雨后的泥土上,巡視滿院的青葫蘆。各種各樣的葫蘆讓人眼花繚亂,大的足有1米長,小的卻只有幾厘米,有傳統(tǒng)形狀的,也有像如意、麻花的。
談起葫蘆,李松強如數(shù)家珍:“這種叫瓢葫蘆,直徑25厘米以上的,市場價在1000元以上;這種50厘米以上的丫丫葫蘆,市場價在3000元~5000元;這種把玩的小葫蘆,被工藝行里稱作手掌葫蘆,一般大小在5厘米左右,精品也能突破千元。”
說完,李松強從屋里抱出一個90多厘米的巨型葫蘆,上面烙著《清明上河圖》(局部)。他驕傲地介紹這這件得意之作:“像這件,給八千塊俺都不會賣。”
見記者驚呼葫蘆烙畫的昂貴,李松強笑著解釋:“你可別小瞧這葫蘆。第一,葫蘆外形長得標致的很難得,五十個里難出一個;第二,制作葫蘆費工夫,削皮、曬干、打磨、繪畫、烙畫、涂清漆等工序,都有著嚴格的間隔時間,都考驗著作者的功夫。”
慧眼發(fā)現(xiàn)無限商機
葫蘆諧音“福祿”,在葫蘆上用烙鐵烙上各種民俗圖案,更有著喜慶、吉祥的寓意。李松強自小就喜歡把玩葫蘆,后來還自學了烙畫。有了搞葫蘆烙畫的打算后,他隨即承包了三片小塊的基地,種上了不同品種的葫蘆,當年就有了六位數(shù)的收益。
在李松強的葫蘆基地里,記者還遇到了前來學藝的農(nóng)民李長有。50多歲的他一輩子在土地上刨食,看到同樣種地的李松強收入遠遠超過自己這老把式,忍不住登門拜師。李長有算過一筆賬:1棵藤至少兩個葫蘆,一畝地近2000棵,一個好葫蘆價格在10元至20元。就是光賣葫蘆,也比種地強多了。而像李長有這樣的徒弟,李松強還有好多個。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你不怕他們搶你飯碗?”記者問。
李松強自信地回答:“不能那么短(小氣),我是農(nóng)村孩兒,知道農(nóng)民賺錢的艱難。能帶動大家致富是我的心愿。而且烙畫葫蘆市場需求量大,鄉(xiāng)親們要是有心勁,我們整個鄉(xiāng)干這都中。到時我就專門給大伙跑市場。”
善良的李松強是這么想,也是這么干的。他成立了種植聯(lián)合社,教授鄉(xiāng)親們種植技術(shù)。并努力開拓市場,預(yù)備在不久的將來,成立“葫蘆李”公司。“到時鄉(xiāng)親們種,我統(tǒng)一收購,再組織技師加工、創(chuàng)作,把產(chǎn)品銷售到歐洲、美國!讓大伙的腰包都鼓鼓的!”李松強幸福地憧憬著。作者:記者 宋廣軍 通訊員 朱曉路 李慧曉【原標題:禹州農(nóng)民李松強 葫蘆上烙出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