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聆聽劉井薛氏石刻的金石之聲

2014/9/22 16:25:06 點擊數: 【字體:

 
聆聽劉井薛氏石刻的金石之聲


聆聽劉井薛氏石刻的金石之聲

   
聆聽劉井薛氏石刻的金石之聲
    
    在偃師市第三屆西亳文化藝術節的舞臺上,一批民間藝術家各自帶著絕活亮相舞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偃師市諸葛鎮劉井村71歲薛永山帶來了薛氏石刻。
 
    劉井墻頭屋后多石頭,更多斧剁雕鑿痕跡。采石崗遠近村莊不少,把青石頭鑿成藝術品的卻只有劉井村。這一點連劉井人也覺得奇怪。偃師縣志人物志第二條介紹劉井劉孟秋從事石雕“迫于生計”。 過去石工地位低,連作品都不讓署名。這導致劉井石刻精湛獨秀卻長期默默無聞,到上世紀,才逐漸被外界所知。
 
    薛永山之父薛肯堂石工作品更是令人驚嘆:創建千唐志齋的張鈁之父墓志,國學太師章太炎撰文、魏碑書圣于右任丹、精長篆書的吳昌碩撰蓋,世稱“三絕碑”。另有華山《毛女洞碑記》、魏碑《偽北魏比丘尼慧靜墓志》、《瑤光寺尼慈云墓志》等。相傳洛陽書法家李振九書寫碑文,只讓薛肯堂雕刻,堪稱雙璧。而于右任經過洛陽,還專門要和薛肯堂見面。薛肯堂終年48歲,李振九為他撰寫了碑文。
 
    這時薛永山五歲,跟著三叔薛隆堂讀詩書,學書法,在薛氏石刻這所“大學”學習了13年,熟練掌握了篆、漢隸、魏碑、行、楷、草等字體,以及隋唐名家的字跡刀法,后來還鉆研甲骨文。叔侄二人肩挑石門墩去關林趕集,出人意料,年紀輕輕的侄子刻的門墩竟然先賣出去了,他用那錢買了二斤肉。
 
    1962年,劉井村用上了電,當了電工的薛永仍然刻苦練習石刻藝術。龍門大橋石刻構件的雕鑿更是偶然,在洛陽一機械廠任采購員,薛永山抽空騎自行車從洛陽市區跑到伊河畔的龍門石窟,參與修復。
 
    陳毅手書的“龍門”,鐵劃銀鉤,俊秀風流,薛永山刻成后,在場石工當場叫絕。全世界千萬人游客仰視著走近千年石窟。
 
    薛永山與二十品的緣分,更多來自家傳。薛肯堂收藏清乾隆以來諸多龍門造像碑刻拓片。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二十塊書法巖刻,是從漢到唐書法數百年銜接傳承的代表作。魏碑的峭拔雄健,鐫刻十分不易。薛氏父子刻魏碑,通篇下來風格渾然如一。為了精細傳神,薛永山師傅甚至采用一種費心費時的“雙勾”工藝。
 
    薛永山設計了洛陽邙山烈士陵園的石獅、石人以及70余通橫碑。當時雕刻底座時,薛永山憑經驗糾正底座尺寸。還有曹靖華手書的洛陽師范學校紀念碑、白少傅修香山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薛永山的工具,錘、鏨、扁刀、剁斧等,大小型號,不下百件。村里人手頭有好鋼,會送給薛師傅打制上好工具。 看著精美的石刻,你很難跟手上拿的粗硬沉重的工具相聯系。
 
    2006年7月,薛永山被授予“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是全省石刻領域唯一的一人。
 
    但如今采石崗已成采石坑。村里只剩薛永山一個人還能拿著錘鏨敲敲打打。石材也要從府店“進口”, 一件黃綠斑斕的石刻佛頭用材,則來自嵩縣。 
 
    “大青石能雕佛像,也能燒好石灰。”薛師傅說, “真正原因是年輕人不愿學。”薛永山有點遺憾。
 
    圖一為薛師傅的工作臺。
 
    圖二為得意之作。
 
    圖三正在認真雕刻的薛師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網(2008-05-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