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墜劇唱響豫東
墜劇,全國稀有劇種,因其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而發展形成,故得名。據史料記載,墜子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誕生,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潁、亳兩州以及河北等地傳唱,1906年演變成為一種戲劇形式,盛行于河南商丘、周口一帶。
鄲城墜劇是在河南墜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流行于豫東和豫北的地方戲曲。1898年,年僅10歲的張至坤拜墜子藝人洪明善為師,師徒二人悉心研究,對墜子進行大幅度改革,由一人敘述故事式的演唱,變為多人分角色裝扮演唱,吸收了鼓、鈸、镲、云板等樂器,并借鑒了其他劇種的表演動作。
1906年,張至坤墜子表演技藝爐火純青后,培養出傳人張理山。1941年,15歲的吳宗儉(1926年-2005年)拜張理山為師,由于他刻苦學習,虛心求教,加之嗓音寬宏,吐字清晰,鏗鏘有力,表演激情充沛,擅于說唱金戈鐵馬、征討煙塵和公案卿官大段子戲,不久就盛極于亳州、渦陽、界首、商丘等地。
1950年,國內各路墜子演員匯聚一堂,根據形勢需要,堅持說新、唱新、編新,劇中人物全部化妝飾演,增加了嗩吶、笙、二胡、三弦、彈撥等樂器伴奏,將走村串戶的墜子收搬進入茶棚、場院舞臺,成為墜劇。
墜劇經歷數代藝人傳承,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語匯,同時還保留了曲藝墜子的幽默、風趣,濃郁的鄉土氣息,長于抒情、敘事,語言通俗而又有文采的特點,成為獨具一格的戲曲劇種。其演出劇目,多是墜子書、大鼓書的書目改編或兄弟劇種移植。很快,墜劇因其反映生活、易于流動的特點,深受豫東、豫北、河北、安徽等地群眾的喜愛。
《回龍傳》又名《王華買爹》、《八王江南歷險記》、《尋兒記》。源于民間傳說“王華買父”。講述的是宋仁宗年間,八王趙德芳年老無子,皇帝又無太子,堪憂無人繼位,八王據卜算有子尚在蘇州,八王即改裝至蘇州賣身訪子,經多曲折,事成心愿。因傳說中王華后來做了皇帝,故名《回龍傳》。
1960年國慶節期間,吳宗儉在洛陽王成公園演唱《回龍傳》時,當地數以千計的墜劇迷把會場圍得水泄不通。800張座票賣完后,迫于墜劇迷的強烈要求,主辦單位又賣了300張站票,即便如此,仍滿足不了眾多墜劇迷現場聽墜劇的需求,當場就有200余名墜劇迷自發組織“聽戲協會”,并且購買了“趴票”(按時間段趴在墻頭上聽戲)。這出戲,讓吳宗儉在墜劇舞臺上聲名大振,大宋皇帝“活王華”也成了人們對吳宗儉表演藝術的肯定。
上世紀80年代,以吳宗儉主唱的《回龍傳》、《張廷秀私訪》等新創作品,由河南省廣播電臺全劇錄播,并由黃河音像出版社出版盒帶,廣泛發行,鄲城縣墜劇團和吳宗儉個人先后獲得國家、省、地區榮譽獎項40多個(次)。
“墜”沉藝海 勇挑大梁
1966年,鄲城墜劇演員吳宗儉在文革中被打為“戲霸”,不得不離開心愛的舞臺回鄉耕地,但吳宗儉從未放棄唱戲。期間,出生于1957年的吳艷萍是父親唯一的戲迷,每日都會追著父親要聽戲,而且吳艷萍還自學八個樣板戲,身段、唱腔有模有樣。年逾40的吳宗儉見此情景,心中暗喜,認為墜劇后繼有人。在這個非常時期內,吳宗儉把平生所學盡數傳授給吳艷萍,作為戲癡的吳艷萍12歲便棄學加入鄲城縣墜劇團。
1977年,吳宗儉平反復出,年僅20歲的吳艷萍跟隨父親登臺演出,成為墜劇新秀。剛剛登上墜劇舞臺的吳艷萍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演出活動中,有一次她腿上長瘡不能站立,不得不住院治療。由于當晚有演出,吳宗儉雖然已經找人代替了她,但她還是堅持登臺。平日里,哪怕走在大街上,吳艷萍也是手里拿著簡板邊走邊唱。在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吳宗儉多次批評女兒不顧女孩子形象,在大街上像個討飯的。對此,吳艷萍卻不以為然,依然堅持見縫扎針般訓練。
當年,為讓墜劇發揚光大,吳艷萍曾和其他年輕演員拉著架子車、帶著行頭,20天走遍全縣15個鄉鎮,演出40多場。1963年3月《河南日報》以《記“老八路”作風的鄲城縣墜劇團》為題,報道了鄲城縣墜劇團的先進事跡。就是憑著這樣的一股韌勁兒、闖勁兒,加之受到父親嫡傳,吳艷萍的演技和舞臺經驗迅速提升,開始試演《回龍傳》中“王華”這個角色。
1984年,吳艷萍和丈夫閆杰飾演墜劇《嫁母》時,把當時流行的迪斯科揉入到劇情當中。“第一場演出時,我父親氣壞了,說我糟蹋了墜劇。但是觀眾樂瘋了,整個劇院頓時炸開了鍋。同一個劇目演出40多場觀眾還是爆滿”。從此,吳艷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吳宗儉看到女兒漸漸成熟,正式讓她演《回龍傳》里的“王華”,吳艷萍開始擔起鄲城墜劇團的大梁。
1985年,剛剛抓住“接力棒”的吳艷萍怎么也沒有想到,由于受到電影、電視、歌舞等現代文娛節目沖擊,全國出現戲曲危機,鄲城縣墜劇團因入不敷出被并入鄲城縣劇團,墜劇演員四散。
守護信念 奮斗不息
鄲城縣墜劇團被并入鄲城縣劇團后,吳宗儉父女深受打擊。看著已經60多歲的父親對墜劇的那種不舍,吳艷萍暗下決心:一定要重新成立墜劇團。
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墜劇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對墜劇的不舍,1986年吳宗儉成立了吳家墜劇團。吳艷萍跟隨父親一起走遍豫、皖、冀趕場演出。但是,因設備陳舊、演員力量單薄,一直未能重掀大浪。但吳艷萍一直守護著自己心中的信念,為墜劇復興而拼搏。
直至1996年在安徽省界首市的一次演出,才徹底改變了吳家墜劇團的命運。吳艷萍說,當時她演王華的角色,父親吳宗儉在臺下督戲。演到最后一場時,吳艷萍突然接到電話說兒子病得很重,她和丈夫便騎著摩托車從安徽趕回鄲城為兒子治病。吳宗儉只好化妝上臺,接替女兒演王華。誰知道,吳宗儉剛唱了幾句,觀眾就聽出不對勁,不停地“鼓倒掌”要求聽之前那個演員的戲。主辦方再三上臺鞠躬解釋:“這才是真正的老將‘活王華’,之前那個演員是他的徒弟,也是他的女兒,這出戲就是他教的。”即便如此,觀眾仍然不認可。了解情況后,吳艷萍不得不連夜返回安徽登臺。
這樣一來,年逾70的吳宗儉才放心地讓吳艷萍挑起了重振墜劇的重任,肯定了她作為新一代墜劇傳承人的地位。吳艷萍正式接管吳家墜劇團之后,把自己的房子賣了購置道具、戲服,又和丈夫一起大膽創作了許多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劇本,如歌頌新農村政策、廉政文化的墜劇小品,與歌舞同臺的墜劇大戲等等,受到現代觀眾的喜愛。她所帶領的吳家墜劇團再次興盛,如幾十年前鄲城縣墜劇團一樣紅遍河南,唱遍安徽、河北一帶。
傳承“非遺”瑰寶
吳艷萍從藝以來,受到了其父吳宗儉和一些墜劇名家的點撥,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多年來,她打過揚琴、會彈琵琶,懂樂理、又識譜,嗓音洪亮、音域寬厚、唱腔優美、吐字清晰,出演生、旦均可。她的人生也隨著墜劇的沉浮,在曲折中成長、壯大。
吳艷萍在《小包公》中飾“大嫂娘”,端莊大方;在現代戲《嫁母》中飾“瑞華”,獲省級表演一等獎;在《回龍傳》中飾王華,表演到位、無人可比……
多年來,吳家墜劇團還一直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創作出大量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戲。如計劃生育宣傳、普法宣傳等。1996年他們獲得周口計生處現金獎勵1萬元;2008年被梨園春邀請進行現場名家名段演出;2009年代表鄲城縣參加了周口市組織的“小戲、小品大賽”。
據說,周口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已將鄲城墜劇確定為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吳艷萍為墜劇傳承人時這樣評價:鄲城墜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如吳宗儉、馬艷秋等一批享譽省內外的墜劇藝術家,又創建了《回龍轉》、《包公招親》等一批保留劇目。鄲城墜劇多次在市級大賽中獲獎。在吳艷萍的傳承和發揚下,還培養了30多名年輕墜劇演員。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鄲城墜劇日漸衰微,亟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重點扶植與保護。
“我父親把一生都獻給了墜劇,我也一樣。我絕不會讓墜劇在我的手里衰落,我一定要把它傳承并發揚光大。”2010年12月1日,隨著“周口市青年墜劇團”證件被批復,吳艷萍的夢想實現了。只有她心里明白,在墜劇低迷的20多年里,她和一眾墜劇演員承受了多少艱難困苦。淚,他們都咽到了肚里,一旦登上舞臺,他們的一抬手、一投足、一蹙眉、一回眸都充滿戲曲韻律,曲調中或悲或喜,或沉抑或激昂的情緒,總能將墜劇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一場場演出美輪美奐,令觀眾深深陶醉其中。
2010年12月,周口市青年墜劇團,接下他們的第一個大訂單,合同金額21萬元,將趕赴河南汝州演出3個月,這也為墜劇重登舞臺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踏著“十二五”新起點,周口市青年墜劇團已列出新愿景:2011年全年將為群眾送戲下鄉演出160場,2012年重新推出5個墜劇經典劇目,把鄲城墜劇推向全國。
核心提示
上世紀80年代,鄲城墜劇《回龍傳》(又名《王華買爹》)經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播后很快風靡全國,主唱吳宗儉粗獷、悠揚的唱腔至今尚在不少墜劇迷的耳畔縈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活王華”。
1985年后,由于受電影、電視、歌舞等現代文娛節目的沖擊,墜劇發展舉步維艱,該劇種瀕臨滅絕。
今年54歲的吳艷萍,作為吳宗儉的女兒,9歲隨父學戲、12歲入劇團、20歲成名、30歲挑起劇團大梁。20多年來,與墜劇命運一起跌宕沉浮的她受盡艱難困苦,心懷父親表演精髓,立志重振墜劇事業,堅持研究唱腔、創新戲本、重組劇團,守護這一文化瑰寶。
2010年12月,由吳艷萍任團長、40名墜劇藝術人員組成的周口市青年墜劇團,在河南戲劇舞臺上重新站了起來,再次受到戲劇界人士的關注。目前,鄲城墜劇被確定為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吳艷萍:守護墜劇 傳承“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