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與毛愛蓮(下)
2013/5/29 9:28: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三)
越調這一地方劇種由小到大,由衰到興,由中原推向全國,一方面是由于越調界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是與毛愛蓮等優秀藝術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不斷改革創新分不開的。
越調雖然是河南三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但由于長期一直在農村演出,條件較差,同時舊越調藝人文化水平低,素質不高,前人傳啥,后人學啥,前人咋傳,后人咋學,致使這個劇種的劇本、唱腔和表演都比較粗糙,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這對一個劇種而言,是致命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以贏得更多的觀眾和更大的市場,永葆其藝術生命力。
毛愛蓮對越調的改革、創新和發展可以概括為改造、塑造和創造。
改造就是對劇目的改造。據《越調傳演劇目匯釋》一書記載,越調演出的劇目有幾百出,但大部分是傳統劇目,包括許多名演員的私房戲也就是“流派戲”,多只為演員提供演出的臺本,缺乏文學性,水詞多。演員演唱時,隨意性很大,隨便加詞,一出戲可演兩小時,也可以演一天,甚至打情罵俏,污言穢語,毫無章法可言。毛愛蓮一生演出的劇目,尤其是代表劇目《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以及《招風樹》、《無佞府》等,都經過了不斷的甚至是脫胎換骨的改造。與傳統劇目相比,在劇本的框架結構、戲劇沖突、矛盾設置、角色增刪、人物性格、唱詞對白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真正體現了推陳出新的要求,成為久演不衰的上乘之作。徹底解決了過去越調演出中不顧戲劇情節、人物身份、演出時間而隨意溜的現象,在文學性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塑造就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紀60年代以前,毛愛蓮主攻閨門旦,在群眾中享有一定的聲譽。但這種聲譽主要來自她的唱功,在表演上特色并不顯著。60年代以后,通過演現代戲和樣板戲,又主攻老旦,毛愛蓮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創造,顯示了她過去不曾顯示的才能。她特別注意典型的舞臺藝術形象,強調表現劇中人物的個性。她對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認真、反復、細致地進行推敲,力求找到最能表現其個性特征的“戲”。同是閨門旦,官宦之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鄉姑村婦,年紀長幼,其言談舉止,儀態氣質均不相同,各有差異。《火焚繡樓》中的皇姨洪美容,雍容典雅,端莊大方,正義淑惠,愛憎分明;《李雙喜借糧》中的董大妮溫柔敦厚,羞怯嬌媚,愛情真摯,大膽抗爭;《招風樹》中的王玉姐,聰明伶俐,活潑俏皮,幼稚率直,正義天真。尤其是在《白奶奶醉酒》一劇中,毛愛蓮突破了幾十年演閨門旦形成的演出習慣和風格,開辟了新的戲路,把一個尖酸刻薄、奸詐無賴、損人利己、嗜酒如命的女光棍、老潑婦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毛愛蓮對眾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觀察、潛心研究,精心設計,細心體驗的結果,也是她充分調動戲劇手段,準確表現的結果。她念白清晰流暢,明快利落,樸實自然,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感。她表演俏而不潑,蘊而不澀,細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傳情,手袖傳情,舉止傳情,而且傳得適度適中,不欠不過,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獨有的夜風吹動銀鈴響、山中飛泉鳴叮咚般的大段唱腔,讓人看了聽了真像吃了一頓美餐,余香不散,繞梁三日。
創造就是毛派唱腔的創造。音樂唱腔是一個劇種的核心和靈魂。毛愛蓮的唱腔與其他任何劇種、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樣,其主架結構是越調的“亂彈”。“亂彈”本是唐宋以后在中原豫東一帶流行的一種彈唱藝術,在群眾中扎根深、流傳廣、影響大。越調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對其進行吸收,突破了原來的形式,豐富 了演唱技巧,加進了越調戲最具特色、最常用的“流水頭”和獨具越調特點的鑼鼓點子,逐漸形成了越調戲的板路“銅器座”,也叫“亂彈”,成為越調戲里經常使用的調門之一。“亂彈”在越調中屬板腔體,基本結構比較簡單,唱詞通常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對偶,往復循環,反復多了顯得非常單調乏味。毛愛蓮在這里作了大膽的創新。在保持“亂彈”板式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節奏、旋律、調式來刻畫不同人物的形象,注意把握其高低、長短、強弱、快慢、抑揚、收放,加垛加花,旋空變調,并根據唱詞的結構和人物情感的變化,加進大量的裝飾音和襯字,達到了妙趣橫生,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稱戲曲界的一絕。
與此同時,毛愛蓮還對越調藝術的其他細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如臺步、手勢、執扇、甩袖、眼神、情態、服飾、化妝、頭面等等,她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茍,從而達到了臺風嚴謹、扮相整潔、服飾考究、大方美觀,一派大家風范。
(四)
毛愛蓮改革創新越調唱腔,經歷了繼承、借鑒、創新、成熟四階段。她在窩班學習五年,得名師邢金奎的悉心傳授,又廣泛學習張秀卿、張桂蘭、金鳳樓等名角的唱腔,還廣泛吸收豫劇、道情、曲劇、墜子、民歌甚至京劇、漢劇、秦腔、徽調、二黃等劇種的精華,融會貫通于越調“亂彈”之中,經過反復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改革創新過程中,她堅持四條原則。一是與時俱進。注重了解、研究、把握新時代觀眾欣賞戲曲的新口味,使戲曲改革趕上時代的需求。二是固本求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改、去創、去學,正確處理取與舍,學與化、巧與拙,變與守的“度”,擇善而從,擇優而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始終不失越調的“個性”。越調擅長唱功戲,毛愛蓮在幾個代表劇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人的唱詞均達二百句。用唱寫景狀物,描繪心理,傾瀉感情,敘述事由,交代細節,既要唱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又能讓觀眾耐聽、愛聽,百聽不厭,顯示了越調特有的藝術魅力。三是扎根中原。越調作為河南的地方劇種,其聲腔藝術是中原人民生活中語言的夸張和加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毛愛蓮在唱腔中不但將此保存下來,而且經過提煉加工,精心擺布,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她特別注意語言的語氣、語調、語勢的表達形式,使音樂特征與口語化有機結合,清新舒放,明快暢達,質樸自然,親切感人,非常適合老百姓的口味。四是緊貼人物。新的唱腔要被觀眾接受和喜愛,關鍵是要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要求,同時還要與演員的表演技巧、情感表達結合起來。毛愛蓮那動情、用情、傳情的表演技巧,那喜、怒、哀、樂、悲、思、憂的感情宣泄與她獨特唱腔的結合可謂相映成趣,天衣無縫。“毛派”藝術實質上是一門綜合藝術。
談到對越調的貢獻,還必須提及越調的另一位卓越代表人物申鳳梅。申鳳梅早期與毛愛蓮多次搭班同臺演出,經常相互切磋技藝,生活中也有密切接觸,是患難與共、心心相印的老朋友。早期申鳳梅也是主攻旦角,上世紀50年代以后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成為中國戲曲舞臺上的“活諸葛”。在對越調諸方面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上,同樣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但二人畢竟戲路不同,風格迥異。一個是大江東去、氣勢磅礴的“豪放派”,一個是小橋流水、委婉柔潤的“婉約派”。她們是“越調表演藝術界的兩桿大旗”(齊飛語),不能互相代替。
精湛的藝術總是與高尚的藝德連在一起的。一個道德缺失的演員,即使自然條件再優越,藝術上也難以達到一定的高度。毛愛蓮的藝德表現在她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無限熱愛,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對人生深刻的認識,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樸實無華,虛懷若谷,寬厚嚴謹的人格魅力。她謙虛謹慎、不事張揚、潔身自好、堂堂做人;她緊跟時代、緊跟形勢,積極排演階級教育、愛國主義劇目,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對群眾開展形象的思想教育;她為了改變一句唱腔,往往費盡心思,有時吃著飯放下碗筷唱,有時半夜起來坐在床上哼,對演過無數遍的劇目,也從不懈怠,別人化妝最多也就半個小時,她一般都需要四個小時;她已經退休多年,按理說可以在家里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她忘不了黨和政府的培養,忘不了人民群眾的關愛,也忘不了劇團上百號人的生存和越調事業的發展,堅持上山下鄉甚至帶傷帶病演出;她積極創辦越調學校,培養后繼人才。她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視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職責,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新時期人民藝術家的光彩形象。
毛愛蓮把一生都獻給了越調事業,越調也將伴隨毛愛蓮的一生。毛愛蓮與越調兩不相負。她和申鳳梅及其同事們使一個地方小劇種從中原走向了全國,越調也孕育、造就了毛愛蓮、申鳳梅這樣一批藝術家。我們既祝愿毛愛蓮健康長壽,永葆藝術青春,也希望越調這朵奇葩今后更鮮艷、更美麗,更加大放異彩。作者:馬炎心【原標題:越調與毛愛蓮(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日報 20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