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海神樂:農民“復活”的隋唐宮廷樂

2014/7/29 16:50:03 點擊數: 【字體:

海神樂:農民“復活”的隋唐宮廷樂
 
海神社在表演海神樂

   閱讀提示 
    上周六,2014民間春晚華中分會場選拔賽在洛陽拉開帷幕,省級非遺海神樂也參與了比賽。看到本報報道后,有讀者提出,海神樂到底是啥?為何海神樂的表演者都是老年人呢?這種音樂如何才能更好地傳承?昨日,記者來到海神樂目前唯一傳承的村莊—樓村進行探訪。

    記者了解到,海神樂是隋唐時期宮廷宴樂,五代后流入洛陽民間,海神樂演奏使用的很多樂器都是古樂器,服裝、道具都是傳承人自己制作的,他們說,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

    【探訪】

    一邊做生意,一邊抽時間排練“海神樂”

    樓村,位于洛陽市洛龍區李樓鄉西部,古時候因有避暑涼樓而得名,又名景花村,隋唐洛陽城的東城建春門舊址就在該村,它是海神樂目前唯一傳承村莊。

    55歲的村民肖進安在街邊開了一個雜貨鋪,店里店外都需要他操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也都需要他來照顧。不過,即便是在這樣忙碌的狀態下,他每周總會抽出些時間,參與到海神社的活動排練中。

    “我負責打擊樂,相對簡單一些。”肖進安笑著說,海神社2003年成立的時候他就加入了,是資格“最老”的社員之一,“從大方面說,咱這是在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從小方面說,就是一種個人愛好,喜歡!”

    59歲的有巧芝也是2003年就入社的老社員,她負責吹笙。聽說晚上要集中排練,目前跟隨子女居住在澗西區的她,專程趕回來參加排練。

    “海神社成立前我就會吹笙,因為俺家祖傳手藝,就是做笙的。”有巧芝說,她公公那一輩就有做笙的手藝,后來傳給她丈夫,因為需要調音,所以做笙的也都會吹笙。她剛剛嫁到樓村時,主要幫著做笙,45歲那年,孩子們都長大了,她便也開始學著吹奏。“海神樂丟了很多年了,最近10年才又‘拾’起來。”

    【溯源】

    最早的一種古代宮廷演奏樂

    五代后流入洛陽民間

    “洛陽海神樂源于周,是最早的一種古代宮廷演奏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洛陽海神社社長郭紅運介紹說,當時武王伐紂統一中國,定都后大封功臣,并形成了嚴格的禮樂制度,其中,祭海的音樂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后來一直到隋唐,尤其到唐朝非常興盛,是隋唐宮廷宴樂,五代后流入洛陽民間,一直延續到明清。由于“海神樂”是洛陽獨有的民間音樂,故又被稱為“洛陽海神”,演奏團體稱為“海神社”。

    記者從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目前,洛陽地區演奏海神樂的僅有洛龍區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的在上世紀60年代后已不復存在。那為什么景花村的海神社獨獨保存下來了呢?

    郭紅運介紹說,景花村海神社歷來以郭氏為主,據郭氏族譜記載,郭氏系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的后裔,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功高蓋世,唐天子封其為“并肩王”,并賜給他宮廷宴樂。自此,這些專為帝王演奏的宮廷雅樂才得以流傳民間。宋朝時期,郭氏有位琴書為伴的后人定居到景花村,遂將海神樂也帶到了這里,并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傳承】

    13年努力,海神樂在一群農民手中“復活”

    除了歷史積淀,海神樂之所以能在景花村再次被“拾”起來,離不開后代人的努力。

    出生于1939年的郭紅運打小跟著伯父生活,他的伯父郭高山會制作海神樂器,用郭紅運的話來說,就是個“奇人”,郭高山義診開方,藥到病除;管子、笙、弦子等他都會制作,他吹奏海神領奏樂器的技藝更是高超,遠近聞名,曾被許多地方海神社邀請過去教授技藝。早年在洛陽東關、南關的海神社,都曾有過他的足跡。打小,郭紅運就跟著伯父學習樂器制作、吹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郭紅運長大后并沒有從事戲曲,而是做了40年的人民教師。直到2000年退休后,他與同村幾名海神樂愛好者,開始“琢磨”,咋樣能讓“銷聲匿跡”近半個世紀的海神樂再次“復活”呢?在郭紅運、郭孝賢、郭紹光的努力下,村委會和群眾大力支持,2003年5月,他們挑選了30多名具有一定演奏功底的村民作為第一批成員,籌建了新時代的海神社。村委會提供一定資金,還有不少村民也捐錢捐物,甚至把家藏的祖傳樂器捐給海神社使用。郭紅運等人深入各個縣區,搜集到上百首傳統樂譜。除農忙季節外,社員們有時間就排練,海神古樂在這群貌不驚人、滿身泥土氣息的老農民手中“復活”了。

    目前,海神社擁有樂器管、笛、箏、笙、二胡、云鑼、云板、木魚、碰鈴等近二十種,演奏時,男樂師身穿隋唐風格的大紅袍,頭戴黑帽;女樂師身穿綠色絲綢長裙,頭頂綴滿珠寶和牡丹的發髻。管子是海神樂的“主角”,吹奏管子的演奏者,背后一定要有一把黃色羅傘。“這代表了宮廷樂隊的氣派,是皇家樂隊的‘象征’。”

    “舒緩、空靈、高雅、大氣,是洛陽海神樂流傳下來的最大特點。”郭紅運說,近年來,海神社積極參與省內外各類公益活動演出,2007年,進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在首屆中國鄭州炎黃文化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精品展演”中,獲得金獎,還曾赴安徽、北京等地演出,在中華世紀壇與德國樂隊合奏,德國藝術家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到德國合奏。

    【困難】

    年齡偏大,一張樂譜要學月余時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海神樂主要成員都是樓村村民,大多年齡偏大;此外,資金不足,練習場地“居無定所”成為傳承的極大“阻力”。

    “也想找年輕人,但年輕人大都要工作,哪里有時間參與?”當記者提到海神社社員年紀都偏大,看起來缺乏宮廷樂隊應有的“靚麗”時,郭紅運笑著說,雖然是宮廷樂,但現在真正在傳承的是一群傳統的農民或者民間藝術家,沒有資金,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

    “我們的服裝、道具,看起來沒有電視上的好看?那可都是自己做的。”郭紅運說,為了節省開支,隊員們演奏時所穿的古裝是由村里一位長輩做的;云鑼的架子、笙等樂器,很多都是根據祖傳的手藝自制的。

    “即便是農村人,沒有正式工作,大家平時排練也需要擠時間。”郭紅運說,樓村是個蔬菜基地,地里農活都忙,有的社員家里還做著生意,很多時候排練只能放在晚上。此外,社員們年紀都偏大,即使之前有過吹奏的經驗,學起新曲子卻比較難。“新近排練了一個曲目,練了一個月還沒成功。大家都是靠著興趣、愛好,自發自愿走到一起來的。”

    【展望】

    年輕的專業民樂家“助力”

    期待更多新生力量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海神樂近年來也開始受到一些年輕民樂家的關注,其中,包括年輕的笛子演奏家劉寅和古箏演奏家張韻琪等人。

    “海神樂我很早就知道,不過直到今年夏天才在一次民樂演奏會上,正式與郭老師認識。”張韻琪是中國民族器樂協會會員、箏韻傳播文化工作室創辦者,當時,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會員朱惠良女士到洛陽考察,聽完海神樂的演奏后表示,這是真正來自民間的音樂,是最原始的聲音,非常有感染力,一定要傳承下去。

    “海神樂的隊員的確年齡偏大,反應能力、音樂基本功都不太好。”張韻琪說,但他們對音樂和文化的喜愛讓人深受感動。“如果在我們這一輩徹底斷掉,真的很可惜。”為此,張韻琪與洛陽理工學院民樂協會名譽主席韓振國,笛子演奏家劉寅等人,與海神社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一方面,參與海神社的演出,為海神社增添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計劃將海神樂帶入今后的教學中,讓更多年輕學生可以認識了解這一文化。“不過,目前海神樂的傳承和出路,還是挺嚴峻的,僅靠我們幾個的力量,對于傳承一項文化來說,還是微乎其微。”

    “他們幾個年輕人的支持,讓我對傳承海神樂看到了更多的希望。”郭紅運說,只要演奏,上年紀的、有文化人會愛聽這種音樂,因為它屬于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本。“我們期待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和支持。”

    【專家】

    對隋唐宮廷文化的繼承

    吸取了民間“營養”

    “高雅悠揚宮廷樂,古樸清新民間曲。”這是原河南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原河南省政協委員、海神社恢復重建發起人之一、海神社首席顧問郭光宇教授對海神樂的評價。
 
    “經過專家考證,海神樂是隋唐時期宮廷樂流傳到民間的,目前還在演奏的已經不多了,很珍貴。”昨天下午,記者聯系了郭光宇教授,他認為,海神樂是民間對隋唐宮廷文化的繼承,吸取了民間“營養”,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它還是研究絲綢之路與洛陽關系的“活化石”。

    “海神樂用到的不少樂器與西域文化有一定聯系,比如主奏樂器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中國古代又稱篳篥。”郭光宇說,此外,海神樂的樂譜有不少也是漢族與西域結合的風格。

    “這些隋唐的文化通過農民的智慧和血汗保存下來,更顯得可貴,需要搶救和保護。”郭光宇說,要擴大海神樂的影響,僅靠一個村莊或者幾個村民是難以做到的,未來,希望可以成立海神樂的研究會,有人、有經費,學習、搶救、組織各類學術活動,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海神樂傳承和發揚下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2013-12-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