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侯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倉頡。明代,侯姓是商丘的名門望族,侯執蒲、侯恂、侯方域等侯門名人,不但在商丘婦孺皆知,就是在中國明代歷史上,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現在,侯姓在中國《百家姓》上位列第78名,在我市,族人眾多,市屬三區及6縣1市皆有分布。
在侯春來家里,珍藏著一幅《侯氏家訓》。侯春來用它激勵自己,警醒家人。
附:《侯氏家訓》
一、家庭是人生的搖籃,人人都需要家,要保家、顧家,愛家中的每一個人;
二、孝順父母,尊重長輩,不惹父母生氣,友愛兄弟姐妹,斗嘴打架,最傷親心;
三、家人重禮貌,互相關懷,遇事禮讓,早問好,晚問安;
四、夫妻和睦,互敬互愛,真誠的信實,妥善的分工,經濟公開,口和無爭;
五、婆媳無矛盾,姑嫂如姐妹,妯娌無裂痕,互相幫助,和睦相處;
六、生活嚴肅,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貪睡,打掃庭院,內外整潔,人人有責;
七、樸素大方,節衣縮食,不奢侈、不浪費,勤儉持家,節約儲蓄,家有余慶;
八、教育子女,身教為先,婉言溝通,避免打架,鼓勵學習和深造,行為端正,為家爭光;
九、居家安靜,氣氛和平,不聚眾賭博,不酗酒喧嘩,安和樂利,不爭不奪無噪音;
十、客人到訪,貴賓為尊,熱心招待,奉茶奉果,敬陪末座,言談親切,不可輕慢;
十一、有志、有識、有恒、誠信、自省,謹言慎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十二、愛國愛家,秉公守法,按規納稅,慷慨捐獻,舍己助人,扶弱濟貧,為善最樂。
侯姓是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侯姓是一個古老而多源的姓氏。最古老的侯姓起源,當為上古時期的倉頡。倉頡為黃帝史官,造字鼻祖。據說,倉頡本姓侯罔,后來將復姓簡化為單姓,就為侯姓。侯姓在秦漢時期,有一個最大的望族,分布在今河北中西部,稱“上谷侯氏”。《漢上谷長史侯相碑》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后。”陜西白水自稱為倉頡故里,白水縣的侯氏,據稱就出自倉頡一脈。我市虞城縣古王集鄉也有倉頡墓,周邊的古王集鄉、李老家鄉等,分布著很多侯氏后裔,可能與倉頡也有淵源。
另一支侯姓,出自于姒姓。侯方域故居里有《姓氏考略》,里面說:“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孫因以為氏。”這里“夏后氏”是古部落名,大禹是其首領。該句話的意思是,夏后氏部落的后裔被封在一個叫“侯”的地方,其后人就將封地“侯”作為了姓氏。姒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代表了源自夏禹的家族和世系。
現在,侯氏族人最多的源流是出自晉侯緡。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爵號“侯”。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唐國從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到晉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至各地,這些人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這一脈往上溯源,是直接傳自軒轅黃帝姬姓。現在,侯氏多以晉侯緡為得姓始祖,這一脈人口眾多。
侯氏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記載,鮮插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復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后,由于其后裔逐漸被漢族同化,于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侯氏。
由此可見,侯姓是一個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侯氏多名人,商丘是望族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山東境內繁衍。隨著人口的遷徙,侯姓族人很快播遷到河北等地。秦漢期間,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區,有一支侯氏,并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又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今山西新絳)和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于今陜西、福建的一些地區。到了宋、明時期,侯氏的聚居點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地。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的侯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后,又有移居到海外的。
歷史上,侯氏的表現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的就有57人。戰國時魏國人侯贏,70歲時任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的守門小吏,后被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迎為上客,曾獻計信陵君。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西漢高帝時有酷吏侯封。東漢初有河南人侯霸,熟知舊制,官至大司徒,封關內侯。南朝人侯景,先屬北魏,繼歸高歡,又降梁,受封為河南王,后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于 551年廢梁自立帝,國號漢,到處燒殺掠奪,次年被梁將陳霸先等所破,侯景逃亡時被部下殺死,史稱侯景之亂。隋代的侯白,性滑稽,善說諷刺詼諧的話,后世遂稱詼諧的演員為候白。唐初有大將侯君集,太宗時曾任宰相。唐代還有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專家侯叔獻。明代有宦官、航
海家侯顯,當時名望僅次于鄭和。明代還有三位侯氏名人,分別是侯執蒲、侯恂、侯方域。
明代時,東林黨、閹黨之爭波及朝野。剛正不阿的侯執蒲堅定地和東林黨站在一起,與閹黨勢不兩立,后來,侯方域在介紹祖父時說侯執蒲“樹東林之幟”。
侯恂,明萬歷丙辰年(1616)進士,授山西道御史。東林黨人。天啟年間因與閹黨魏忠賢斗爭,父子三人曾遭罷官。崇禎元年(1628)再次啟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禎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禎六年(1633)任戶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開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獄。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謝絕任官,歸家隱居。任上為官清廉,不附會權奸,名聲甚佳。
侯恂之子侯方域,明末與方以智等稱“四公子”,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明代孔尚任所作傳奇劇本《桃花扇》,描寫的就是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現在,談商丘古城,必談侯方域。明代的侯方域,已經成為商丘古城的一個文化符號。
“三門”侯氏一譜牽
去年省內某報曾以《侯氏家族:從“戌籍”到名門》對商丘侯氏進行過報道。其中稱:“侯氏初到商丘,是世代‘戍籍’。所謂‘戍籍’,是指戶籍為戍守的士卒,一般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一類。按照家譜記載,明代初年,一個叫侯成的開封人被調往歸德成為‘戍籍’,后來他成為商丘侯氏始祖。‘成生英,英生滑,滑生顯,顯生和,和生進’,在商丘地面上傳承了六代,侯家人以‘戍籍’身份務農,沒有多少事跡可稱。”
記者寫此稿時曾認真閱讀了《侯氏家譜》,《侯氏家譜》清代、民國時期的序言,均談到商丘侯氏的來歷。《侯氏家譜》序言稱:“商丘城東侯氏,始祖興公,配韋氏,原籍山西汾州,高平人氏,乃元末明將。自洪武定鼎金陵,奉詔以武功伐大梁……后解甲歸田,占籍于商夏之間。”如按此說,商丘侯氏始祖非侯成,而是侯興。侯興為元末明初一名武將,也非“戍籍”,他是奉詔攻打大梁(今開封),后來定居商丘城東。
《侯氏家譜》里說,侯興有三個兒子,分別叫侯得林、侯得山、侯得旺。侯得林定居永城,侯得山定居商丘,侯得旺定居開封杞縣,這就是豫東侯氏“老三門”之說的起源。1986年,有侯氏熱心人聯系“三門”,再續家譜。當時,侯氏族人曾將豫東侯氏的分布繪了一張簡易圖,從開封杞縣至永城,綿延300多里,仍然能看到侯氏“三門”分布的形態。
在我市民辦教育界,有一位侯氏名人,他就是商丘學院的董事長侯春來。侯春來一家三代,嚴守侯氏家訓,傳承侯氏家族關心天下、修身治學的美德。侯春來的祖父母積德行善,治家有方,在虞城遠近聞名。侯春來的父親侯效思、母親馮巧云,都是在10多歲就參加了革命,為我黨的事業做了很多工作,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侯春來辦學,以興祖國教育事業為己任,不求虛名不逐利,堅持“三不怕”(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怕吃氣)精神,把教育事業越辦越大。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現在的教育集團,擁有7所學校,其中包括商丘學院、安陽人文管理學院、河南外國語學院(籌建中)等3所高校。
侯春來一家人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家風,生活艱苦樸素。直到現在,侯春來一家人還靠工資生活,入住民居,不坐豪車,經常與教師同吃工作餐。但對社會,侯春來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商丘學院一次捐款30萬元,在全省高校捐款數額排名中居第三位,受到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廳的通報表揚。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共為社會公益事業捐錢捐物計3000多萬元。【原標題:商丘百家姓:侯,起源古老,商丘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