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姓始祖
游姓以字為氏,始祖是春秋時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子游。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說:“游,鄭公子偃,字游,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說:“游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為氏。”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新鄭縣志》記載:“公子偃,字子游,穆公之子。鄭襄公十七年(前588),諸侯伐鄭,次于伯牛(鄭國西部地名,不詳),討泌之役也,遂東侵鄭,公子偃御之,使東覆諸,敗諸丘輿。皇戌如楚,獻捷。公子偃之后,為游氏。”1981年版《辭源》說:“游,姓,鄭公子偃,字子游,其后為游氏。見明陳士元《姓觿》。”上述,春秋中期鄭國第九任國君鄭穆公的兒子,名叫姬偃,因是鄭穆公之子,稱公子偃。他的字叫游,他的子孫以他的字游為氏姓游。關于子游,他是鄭穆公之子,鄭襄公時任鄭國大夫。公元前588年,晉國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鄭國,子游曾在丘地設埋伏,打敗諸侯聯軍。春秋左丘明《左傳》記載,公子偃之子公孫蠆,字子蟜,是鄭國大夫。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游昄,為鄭國大夫;二兒子名游吉,皆以祖父字“游”為氏。游吉為鄭簡公時正卿,曾輔子產為政,子產卒,繼為執政(宰相)。
得姓地望
游氏得姓地望在鄭國國都,即今河南新鄭。關于鄭都,民國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鄭,周國名。姬姓,伯爵。幽王之難,友寄孥于虢鄶之間,因取二國之地,(武公取之)在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間,謂之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是也。”公元前770年,鄭武公輔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鄭國也隨之東遷,在今新鄭這個地方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傳至鄭穆公、鄭襄公、鄭簡公……皆都于此。而公子游為鄭大夫,其子公孫蠆(子蟜),孫游昄、游吉皆為鄭大夫或執政。因此,游氏得姓地望在今河南新鄭。今鄭國都城,周長20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宮殿、宗廟、社稷和歷代鄭國國君陵墓猶存。
世系宗屬 游姓出自姬姓,始祖子游是黃帝35世孫。依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史記•周本紀》、《史記•鄭世家》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新鄭縣志 •鄭世系圖》等,游氏始祖子游的世系宗屬為:少典→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 →古公亶父→季歷→文王昌→武王發→成王涌→康王釗→昭王暇→穆王滿→共王繄父→懿王艱→夷王奱→厲王朝→鄭桓公姬友→鄭武公掘突→莊公寤生→厲公→文公捷→穆公蘭→子游→公孫蠆→游昄•游吉。
人口與分布 游姓,春秋時期起源于今河南新鄭,歷2000多年不斷繁衍遷徙,已遍布全國各地。當今游姓主要分布于貴州、四川、湖北、福建、江西、廣東、重慶、臺灣等。其中貴州、四川、湖北較密,這三省游姓人口約占全國游姓人口的53%。在海外,游姓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地區。當今游姓人口約7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 0.06%,在中華姓氏中排列第166位。【原標題:出自新鄭的大姓 —游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