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白姓的得姓始祖源自楚公族白公勝;而宋代以后,人們或在自傳或在史料中,只要發現比白公勝更早的人,就認為是白姓始祖,因此,有關白姓的起源有十多種說法。
在白姓的歷史名人中,白居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自述稱:“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于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巳、降是也。”近年來,從河南、陜西等地出土的十余方隋唐白氏墓志中,也可看出漢民族白氏出自楚公族是有據的。
1
祖源可追溯到軒轅
白姓家族源自兩三千年前的楚國公族,追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的羋姓后裔,也是源遠流長的黃帝姬姓子孫后代。
據《姓纂》、《尚友錄》中記載:“黃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
有故事相傳,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大夫費無忌受遣到秦國為太子建娶親。費無忌看見秦女貌美,便先行回國勸楚平王自娶秦女。但是又怕太子建發覺,便請平王派太子上城父守邊,之后又誣告太子建與太子太傅伍奢合謀反叛。楚平王聽信了讒言,拘押了伍奢,并下令召回太子。
太子建得知被誣后,便和伍奢之子伍子胥先逃到宋國,之后又到了鄭國,做了晉國襲擊鄭國的內應,事情敗露后被殺。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被伍子胥帶著逃到吳國,在那里生活了幾十年。
楚平王的孫子惠王即位之后,命令尹子西(楚平王庶弟)把公子勝從吳國召回楚國,任為大夫,領地封在白邑,此后被人們稱為白公勝。白公勝一心想要報殺父之仇,幾次要求率兵攻打鄭國,子西雖然答應卻未發兵。兩年后,晉國討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子西受賄派兵救鄭。白公勝大怒,發動了政變,殺死子西,囚禁了楚惠王,這就是史稱的“白公之亂”。鎮守在楚國北部邊境的葉公沈諸梁聞訊之后,立即匯集楚國軍隊殺奔郢都,打敗白公勝,救出楚惠王。白公勝逃入山中,后絕望自刎,被部下埋入荒山之中。
到了唐代,有人在荊山(今湖北)叢林中發現了白公勝墓,白居易得知后將其遷葬于洛陽,并刻制了6.3米高的白公陵巨碑。白公勝死后,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封邑“白”為姓。白公勝有五子,分別名為乙、丙、已、降、張,除了幼子張留在楚國外,其余四子都逃到秦國,在郡里居住下來并做了官。
白姓另一歷史名人是白公勝裔孫白起,秦國知名的大將,善于用兵,屢建戰功。秦昭王封其為武安君,后人尊其為“戰神”,又稱“常勝將軍”。白起去世后,秦國老百姓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在渭河北岸(秦時稱杜郵)為其厚葬,并修建白起廟一座。
2
世代遷徙享譽“世界白”
如今,白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73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9%。如果加上海外各聚居地的白姓人,全世界的白姓人口已超過400萬人。
白氏發源地在楚,楚之發源地在河南,白氏得姓始祖白公勝封地白邑(河南息縣)。白氏家族興盛于洛陽、咸陽、太原、南陽、渭南等地,之后又遍布中國乃至世界各地。
戰國時期,河南白姓遷入陜西等地。據史料記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如今的陜西一帶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陜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朝白居易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于古時南陽,后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
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北京、天津等地。
從明清開始,居住在閩粵白氏就已遷徙至臺灣定居,現在臺灣白氏已達3萬多人。在臺灣姓氏中,白氏排序居第64位,其中南投縣白氏排序為第30位之大姓。
也就從那時起,中華白氏開始走出了國門。閩、粵和臺灣白氏先后遷徙至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地開拓,并陸續再往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及美國、加拿大、歐、澳等世界各地徙居。
有資料顯示,朝鮮、韓國白氏脈系其根在中國,與白居易同祖同宗,是白季般(白居易叔父)之子宇經的后裔。據韓國1985年統計數字表明,該國共有姓氏274個,其中白氏有309578人,按人口數量依次排列在曹氏與裴氏之間,是排序第27位大姓。
還有消息稱,如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許多白姓族人。由此可見,中華白氏已遍布海內外,有“世界白”之譽。
3
地道河南人白居易
據史料記載,白公勝封地白邑,即在今河南息縣境內。之后,白居易先祖播遷的線路是由河南遷至陜西咸陽,又從咸陽遷至山西太原,再從太原遷至陜西韓城、下邽。由此可見,白居易應是地道的河南人。
據了解,渭南渭河北岸現有白氏先塋,該塋是白居易在元和六年親手修建的,安葬著白居易祖輩三代人以及兄弟輩共計10余人,從弟唐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據說,當時塋規模宏大,唐宣宗敇程公護墓,累年祭祀,香火不斷。
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溫雖然由“同州韓城徙居下邽”,但長期居住在河南洛陽。他的祖父白锽曾任洛陽主簿、酸棗縣令、滑臺節度參謀、鞏縣令等職,一生基本都在河南作官。有資料顯示,白居易的上三代先祖皆長期居住在洛陽、鞏義、新鄭三地。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在河南府鞏縣令連任三考(公元735到744年)時,把家從洛陽搬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在新鄭東郭官宅。
童年和少年的白居易在河洛地區生活。15歲以后,長期在符離——江南——洛陽間顛沛流離。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洛陽買下了履道宅,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回洛陽定居后,晚年又在洛陽生活了18年,因此,他的一生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安樂鎮獅子橋村。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白居易故居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最為珍貴的文物有半截石經文碑,該碑為六面體,經考證是當年白居易所立。
白居易于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臨終前,他遺囑葬于龍門香山寺高僧如滿和尚的墓側,永與洛阻龍門山水為伴。如今,白居易墓冢占地44畝,現稱為“白園”。
白園內路轉峰回,幽雅至極。在高枝繁葉之中可看到“樂天堂”,這是由中國當代國學大師啟功先生書寫的門額。堂門有兩副對聯。內聯是:“為生民憂直言極諫,得山水樂飲滔賦詩。”系王遐舉隸書。外聯是:“西湖筑白堤龍門開八灘倡樂府詩諷諭志在兼濟天下,履道鑿園池香山臥石樓援絲竹賦青山樂于獨善其身。”是周而復書寫。堂內供有一尊白樂天全身側坐像,它似乎概括了白居易耿直、峻潔的人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緩處,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盡嵌現代詩人墨客吟詠的詩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側,有巨石臥碑。刻有《醉吟先生傳》,碑重24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石書。
4
白姓族裔問祖尋根
認祖歸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許多來自海內外的白姓宗親紛紛舉辦各種尋根祭祖活動,通過尋根,把族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2000年4月,來自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尼四國白氏宗親代表在洛陽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白氏宗親聯誼大會”。韓國白氏中央宗親會和新加坡白氏公會各有60名代表參加,印尼3名代表和中國各地白氏聯誼會200余名代表一起參加了祭祖活動。
時隔6年,洛陽又舉辦了“第二屆世界白氏宗親聯誼大會”。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08年10月16日報道,第三屆世界白氏宗親聯誼大會在新加坡舉行。由內地各省、中國臺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的白氏宗親10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世界白氏聯誼會章程修改議案,選舉出世界白氏聯誼會的組織機構。會議期間,也恰逢新加坡白氏公會成立75周年。
2011年11月,“國際白氏尋根祭祖大會”在西安、咸陽、渭南三地舉行。來自大陸陜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四川、貴州、云南、重慶、甘肅、遼寧等17個省市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白氏宗親代表130多人參加。期間,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使白氏宗親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2012年4月,正值白居易誕辰1240周年之際,洛陽各界舉行了“紀念白居易誕辰1240周年清明祭拜典禮”活動。參加活動的人員集體朗誦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離別》,并繞墓一周,充分體現對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據了解,自1992年洛陽白居易研究會舉辦“國際白居易學術研討會”以來,洛陽曾先后多次舉辦“白居易詩歌國際研討會”、“白居易民生思想研討會”、“香山中秋詩會”、“白居易詩歌朗誦會”等活動,編著、編輯、出版了《白居易詩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白居易與洛陽》、《白居易洛中詩編年集》等書刊,在當地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記者 陳曉平 文/圖)【原標題:白姓:楚國公族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