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字的由來
2013/9/24 14:53: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吳字很象一個歪著腦袋奔跑的獵人形象,上邊一個圓圓的“口”,下面一個揮舞雙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軀體,也很象我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吳字的解釋為:“吳”大言也,從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個“口”。何謂大言,即大聲也,又解釋說“吳”傾頭也,即歪著腦袋。《詩經·絲衣》對吳字的解釋有“不吳不敖”之說,即不出聲,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釋義》注釋,吳字上“口”下“大”象魚張著大口。到了秦漢時期,文字趨于規范,至今寫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時期,“吳”與“虞”不分,兩個字可以通用,所謂“虞人”,也就是“吳人”,“吳人”也就是“虞人”。以“虞”為國名的只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吳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冊封的虞國。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晉國借道伐虢,回軍途中滅虞,虞國一支大部分改為吳姓。【原標題:"吳"字的由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華至德吳氏網 200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