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儒守官”是杜氏一門最大的特點,不管是哪一起源,哪一衍生派別,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間,一直把儒家思想作為光耀門庭的祖訓。也許正因為此,歷史上,杜系一脈一直忠君愛國,不管“高居廟堂”還是“遠離江湖”,都在憂國憂民,就連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灘的流氓大亨杜月笙,逃居香港時仍有憂國之心。
杜氏顯赫的門第與先祖輝煌的成就,讓這個家族自晉時便開姓移居海外,杜氏宗親更是遍及中國各地,五百多萬的宗親讓其位居今天中華姓氏第47位。
圖騰為氏源流派系龐雜
杜,一種樹木,也稱甘棠、杜梨。上古時期,有部落崇拜杜梨,并將其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城堡后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便是杜氏最原始的由來。今天,姓氏學者對杜氏源流與派系的研究,是自圖騰之后才開始的。
杜氏的第一支起源,源于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兒子中,有個叫祁,即帝堯。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在祁地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他的后裔曾建國于劉,有一個叫劉累的裔孫曾因有御龍之術而深受舜帝器重。西周時,劉累的后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周成王滅唐國之后,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把原唐國國君遷至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子孫又有以士、范為氏,因此又有人稱,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
杜氏的第二支起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莊敖。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杜敖被其弟熊惲所殺,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后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氏的第三支起源,也是今天杜氏宗親最得意的一支,源于姬姓,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后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后,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谷,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
對于杜康,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對于杜康釀酒,是被所有人接受的。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常把吃不完的飯食倒入枯桑洞中,時間一長,杜康發現樹洞中流出的汁水有股奇特的清香,這引起了他的興趣。經過不斷改進,杜康叫結出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如果以杜康為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杜氏的另一支起源,同樣出自姬姓,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戰國時期,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后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知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氏除了上述始祖群之外,歷史上,還有鮮卑的獨孤渾氏,女真的徒單氏族人,滿族的都善氏、圖克坦氏、德敦氏、杜魯穆氏、杜奇勒氏、杜朱氏,裕固族的杜曼氏等族人改姓杜。
晉時始遷東南亞宗親遍天下
早在秦漢時期,復雜的起源與士族的出身讓杜氏一脈便在北方興旺發達,唐時杜氏遍布大江南北,明末已開始遷入臺灣。并形成了京兆(今陜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的三支望族,今天的許多杜氏宗親若沿族譜上溯,大多能追至上述三地。
與其他姓氏不同的是,炎黃子孫移居海外大多自明清之后,而杜氏一脈卻早在東晉時期便開始遷居東南亞,這與杜預一支世代為官,有很大關系。
公無317年,晉元帝任命杜預后裔杜元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杜元攜全家赴任,近親本族也有人跟隨前往。
此后,杜元又調任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眷與近親族人隨遷。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公元397年)后,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杜預的這支后裔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一直在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林邑(今柬埔寨)等地為官,這讓杜氏在當地形成望族,以至今天仍是杜氏聚居地。
唐時,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杜環,受命出征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東突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地被俘,并在大食生活了十年。在此期間,他游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才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升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受杜環的影響,東南亞各國加強了與中國交流,時有杜氏宗親遷居東南亞各國,加上杜元及后裔一直在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也有杜氏宗親因獲罪而流放于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氏,到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氏宗親已遍及東南亞,直至印度。
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也有以杜為氏的杜氏宗親,這些杜氏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而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氏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
客死他鄉的“不肖子孫”杜甫
在中國歷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許多杰出人物。
東漢時期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以水為動力鑄造農具,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因此被當地尊稱為“杜母”;杜密,在任太山太守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
唐時,杜氏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者便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時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學家;還有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文學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的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被稱為“詩史”。與李白被稱為“大李杜”。作為杜氏的先祖,杜甫是以喜劇開始,卻以悲劇結束,一生共留下一千余首詩歌,被后世廣為傳頌,是杜氏先祖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一個。
杜甫的先祖是顯赫的,他的十三代先祖——杜預,文武雙全,擅長各種學問,著有《春秋左氏集解》,魏、吳、蜀三國鼎立時,在奪取魏實權晉之下為將軍,其平定了吳,世稱“杜武庫”。杜預這支杜氏在傳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之前,已經顯赫了長達五百年之久,杜審言在武則天時代擔任膳部員外郎。杜甫也承襲了先祖的“衣缽”,以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為終身奉行的原則。
然而遺憾的是,到了杜甫這一代,卻由于種種原因,至使家道敗落,不但未能壯大門庭,連自己也因為營養不良而客死他鄉,從這一點說,杜甫就是一個“不肖子孫”。
也許是殷實的家底與名門的出身讓杜甫有資本自20歲天始縱情山水、“浪跡天涯”。長達十年的飄泊生活,讓他遍游了吳越,足跡踏遍齊、魯、燕、趙等地,所到之處,廣交文友,縱談文史。直到30歲之后,才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
成家之后的杜甫曾謹遵先祖“奉儒守官”的思想,求取功名,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得志,致使一家人困居長安十多年。杜甫一生為官生涯僅4年,官職最高時做到類似于監察官一職的左拾遺。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記錄也下來,著成了不朽作品:“三吏”、“三別”。
杜甫棄官后,由于戰亂,不得不舉家經秦州、同谷等地逃難至成都,直到投奔朋友嚴武,才算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杜甫不得不再次漂流于梓州、閬州、成都之間,繼而又流落至夔州、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衡州湘江的一艘船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知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記者 王永記)【原標題:杜氏:奉儒守官 顯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