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以國為氏的息姓發源于河南息縣

2013/9/27 17:11:36 點擊數: 【字體:


    俗話說: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近些年來,有不少息姓人在網絡或媒體上不斷發出信息尋問他們姓氏的發源地,甚至有人不遠千里尋根謁祖。息姓不同于因避諱由籍姓而改的“席”姓,也不同于《百家姓》中“慕連茹習”一句中的“習” 姓。息姓在中國姓氏中是一個比較稀少的姓氏,但發源早,根源深。它源出于姬姓,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后裔的姓氏之一。經考證,河南省信陽市息縣便是息姓的發源地。

    息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地處大別山北麓、黃淮海平原南緣。巍峨濮公山鐘靈毓秀,蜿蜒淮河水源遠流長,息縣歷史久遠,地靈人杰。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姬姓侯爵,文王37子羽達為息侯,始建息國,都城在今息縣城西南5公里青龍寺一帶。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擄走息侯和息媯。亡國后的息侯子孫緬懷故國,以國名為姓氏,這就是息姓的由來。

    自息國建立開始,就形成了“以國為氏”的息姓,這在中華姓氏文化典籍中有權威的記載。《姓苑》: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中有息國,為侯爵,史稱息侯,后亡于楚。息侯的后代支庶子孫有的以原國名命姓,乃成息姓。《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認定息氏為姬姓,不知其何所本。”《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和《中國姓氏起源》關于息姓發源的記載基本相同:“出自姬姓。息侯乃西周分封之諸侯,其地蔡州新息縣是也。《春秋》: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2年),楚文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古今姓氏出辯證》也明確記述:“出自姬姓。息侯之國,其地蔡州新息縣是也。”綜觀歷史文獻和姓氏文化典籍,可知:息姓始祖是周文王第37子羽達;發源時間是西周初年,姬姓侯爵受封于息建立息國;形成原因是息人“以國為氏”;發源地點就在古息國,即今天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境內。

    說起息姓,就不能不說息夫人的故事。息夫人并不姓息,本姓媯,她是春秋時期陳國(今河南淮陽)國君的女兒,嫁給了息國國君,所以稱息夫人,也叫息媯。因面如桃花,又稱“桃花夫人”。有關息夫人的故事在西漢劉向所編撰的《烈女傳》以及《左傳》、《呂氏春秋》、《史記》、《東周列國志》等典籍中均有反映。歷代文人雅士都曾詠詩填詞表達對息夫人的憐惜之情。其中,以唐朝詩人宋之問的詩作《息夫人》最為著名:“可憐楚滅息,腸斷息夫人。乃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深。情深怨生別,一朝俱殺身。”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曾引用清朝詩人鄧漢儀《題息夫人廟》中的詩句:“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今天,息縣人民在縣城東北修建了大型漢白玉息夫人塑像以紀念這位傳奇女性。

    息縣雖是息姓的發源地,但遺憾的是如今這里已經沒有息姓的人氏了。息氏子孫分散很廣,河北阜城、景縣、辛集、山東龍口、吉林磐石、山西太原、甘肅盤曲等地均有分布,臺灣桃園縣也有息姓。千百年來,息姓人的先祖憑借濮山淮水賦予的靈氣和點化,培養出了一大批治國安邦、造福民眾的優秀后人。息姓人的后代們盡管分布于全國各地,但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出了力量。提及息姓的優秀后人,人們常常會提起春秋時期楚國的息桓,漢朝的息夫躬,宋朝的息道龍,明朝的息治寶、息昭、息隆泰等;還有當今的息中朝將軍,他于1994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后調入武警部隊并于 2005年7月晉升為中將警銜,同期還當選為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現在,息姓人士已在互聯網上組織開展了建立息氏宗祠的活動。為進一步發展息氏網上宗祠,增強宗祠功能,真正將息氏網上宗祠建設成息姓后人尋根問祖、緬懷先人、交流信息和聯絡感情的網絡平臺,2004年7月23日,在廣大息氏后人的大力支持下,“網同紀念”積極配合,制定出了《息氏網上宗祠發展規劃》。作為息姓的發源地,為發展根親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息縣人民政府未雨綢繆,擬準備成立息氏研究會,建立息氏紀念館,以息氏宗親文化交流為平臺,開展息氏宗親大聯誼,以根親文化交流帶動息縣招商引資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這是息氏宗親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息縣縣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的順利開展對建設活力息縣和魅力信陽將產生出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徐澤林 )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根在中原信陽站 2011-08-0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談古論今話葛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