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古稱宛丘、陳州,是遠古時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長眠之地。現在淮陽縣保存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墓,被稱為“天下第一陵”。數千年來,每年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的民間朝祖會,無數龍的傳人前來祭陵拜祖,高峰時期一天可達數十萬人。近日,在“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50多位專家學者提供的近50篇論文,根據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學術視角探討、論證了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的源遠關系。
關于伏羲,雖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但伏羲作為“人文始祖”已為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認為,從理論上推論,毋庸置疑,我國的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的氏族圖騰或者氏族名稱。但是,從中國的古文獻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資料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姓氏是明確地由母系傳遞,或者由母系過渡到父系的。在文獻中第一個出現的姓是“風”,而這正是伏羲的姓。伏羲氏誕生在燧人氏時代,而這個時期為原始的通姓氏時代。據《繹史》引《三墳》描述通姓氏時代有七十二姓,其一為風姓,其他七十一姓不得而知。而帶女字偏旁的姬、姜等古姓均晚于風姓,起源于炎黃時代,而炎黃時代明顯在三皇時代之后。
那么,關于伏羲氏有沒有相關的考古佐證?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告訴記者,與伏羲相關的考古有兩個,一個是上世紀70年代末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大地灣遺址,包括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850年-公元前5400年)和仰韶文化(公元前4050年-公元前2950年),有人認為大地灣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就是伏羲所創造的文化。另一個是發現于1979年的平糧臺遺址。平糧臺遺址是一座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各185米,城址總面積5萬平方米,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因平糧臺遺址的位置與文獻記載的宛丘位置一致,因此被認為是“太昊之墟”。無論是大地灣遺址還是平糧臺遺址和伏羲氏的聯系目前還只是一種推測,還不是確論。但伏羲作為中國人的人文始祖,在古代已被人們所認同。
中華民族雖然瓜瓞綿長,枝蔓繁伙,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萬姓同根,源于伏羲。
張新斌告訴記者,姓氏是最廣泛的社會現象之一,標志著社會成員的家族系統,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華民族的姓氏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由少到多,不斷繁衍,現在共有一萬多個姓氏,可以說得名的方式各種各樣,無所不有。
中華民族姓氏的發展演變可分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姓的產生。中華姓氏產生于伏羲、女媧時代的母系社會,是伏羲為了避免近親交媾給后代帶來危害,將族人按血緣關系區分為不同的集團,這些不同的血緣集團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淵源于此。
第二階段是氏的出現及其演變。氏大約出現于從炎、黃二帝時代開始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原來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為主導的氏族,氏族顯示著家族對土地和財產的所有,標志著貴賤和等級的差別。舜時的“賜姓命氏”,是大規模賜姓命氏的淵源。這一時期如炎帝居姜水而姓姜姓,后來分衍出齊、許、申、呂等眾多的氏,黃帝居軒轅之丘而為軒轅氏,相傳他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別為12個姓,后散居各地發展成為101個屬地,派生出510個氏。夏商時期,眾多方國以國名為氏,如昆吾、韋、顧、葛、崇等。
第三階段是中華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實行周朝貴族內部的層層分封制,共建立71個諸侯國,還分封了不少有功的異姓貴族,至春秋時發展為140個國家,這些諸侯多以封國為氏,封國以下層層遞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為姓,以官職為姓,并以宗法制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姓氏制度。中華姓氏在這一時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階段姓氏混一。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等級制度被破壞,姓氏合二為一,標志著現代意義姓氏的產生。
第五階段是少數民族的融合。秦漢以后,少數民族不斷入侵和入主中原,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先進性、強固性和包容性,將它們一一融和,中華姓氏也不例外。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令鮮卑人改為漢姓,自己改拓跋部為元姓,僅見于《魏書·官氏志》中改姓的少數民族就多達114姓。這些少數民族的加入,為中華民族的脈搏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起源于周口的古姓大約有100多,但中華民族血統之主干部分從古至今一脈貫通。
張新斌告訴記者,淮陽縣,古稱陳,而陳的地域不局限于今天的淮陽縣,還含括今天的周口地區,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區即古陳的大姓有李、陳、胡、袁、方等,大約有100多姓的起源地在周口伏羲故地。由于時代久遠,其間滄海桑田,戰亂遷徙不可勝數,這些姓氏的血統是否都從過去一直保留到現在,難以考索,但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尊祖敬宗,十分看重自己的姓氏,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輕易改姓的,所以說起源于周口的古姓,其血統之主干部分應該是從古至今一脈貫通的。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他告訴記者,人類在繁衍后代時,決定性別的遺傳物質是一對性染色體。一條性染色體來自母親的卵子,永遠是X染色體。另一條來自父親的精子,精子有X和Y兩種染色體。卵子每次只排一枚,而精子每次有上億個,X、Y精子各一半,最終只有一個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合子,發育成人。X精子與卵子結合為女子,Y精子與卵子結合為男子。所以在世代相傳中,人類23對染色體中,X染色體和其他22對染色體在每次的遺傳中,一半來自母親,另一半來自父親,只有Y染色體在遺傳中沒有變化,永遠來自父親。這就是姓氏傳遞過程中的“Y染色體法則”。
袁義達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姓氏有中國這么長遠。六千年來,不管換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號,中國人姓氏一直延續,從未中斷過。六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最初“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完全遵循了人類進化的科學性,中國人姓氏世代傳遞的宗法幾乎與代表父系遺傳物質Y染色體的遺傳規律一致,是雖經千萬年而不變的自然法則。19世紀中葉孟德爾從豌豆中發現了遺傳學震驚了世界,殊不知遠在六千年前的東方古文明就已經以姓氏文化為載體,將遺傳學的真諦闡述給了世人。
袁義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一直從事人類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國內外共發表了30多篇論文和兩部專著。【原標題:中華萬姓源于伏羲氏故都河南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