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子創始,至莊子而形成學派,到漢初又演變為黃老之學,曾一度凌駕于儒學之上而成為統治思想。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道家雖再沒有獲得高于儒學的地位,但它已經形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思想文化體系,與主流派儒學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在中國社會中長期綿延不絕,發揮著作用。漢末,從黃老崇拜中產生出道教。從此以后,道家和道教既有差別又互相糾結,往往聯絡為一方,與儒、佛成三教并立之勢,成為中國中世紀社會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多故”,許多文人學士崇尚老莊、并吸收儒學,老莊之學遂脫胎為玄學,其思想與風度都使士人為之陶醉。隋唐以降,道家雖再未形成大的學術派別,未能出現大的道家學者,然而道家的精神仍在,并時刻在社會的實際文化生活中表現出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古代社會,道家思想往往成為異端學者批判現實的理論武器,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道家學說的特點是以“道”為核心,“道”是道家哲學的最高范疇,“合于道”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道家學說的其他部分都是圍繞著“道”而逐層展開的。按照道家的描述,從歷時上說,“道”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原,故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從共時上說,“道”是天地萬物統一共存的基礎,它滋養萬物,為天下母,為萬物宗。萬物的性能賴道而有正常的發揮,故老子又說:“天得一(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三十四章),“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王弼《老子注》)。“道”的特質是自然,不是神靈,沒有意志,自然無為而又無不為,生養萬物而又不私有,成就萬事而不恃功,不過是自然化生而已,故云:“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但“道”又是實存的,實有的,它無所不在,誰也不能須臾離開它,違背了“道”就要失常,就要遭殃,故莊子云:“道惡乎在?無所不在”。總之,“道”是囊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大宇宙的整體性統一和它自身固有的生命力與創造力。道家把宇宙看成是一個彼此聯絡的自然體,它具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萬事萬物,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因此,“道”就其本性來說,是超越萬物的,卻又內在于萬物。這種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排除了上帝鬼神的作用,把宇宙的創造力歸之于宇宙本身。這是一種無神論的思想。這一思想構成了道家學者反對佛教神不滅論的理論基礎。
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敘述了當時依據道家無神論的觀點反對佛教神不滅論的言論。這些言論反對慧遠的“求宗不順化”的理論,認為自然事物在永恒變化著,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并沒有寂靜不變的“涅槳”世界。他們說:“尋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為大,王侯以體順為尊。得一故為萬化之本,體順故有運通之功。然則明宗必存乎體極,體極必由于順化。是故先賢以為美談,眾論所不能異。異夫眾論者,則義無所取。”(《彌明集》卷五)即認為無窮的變化就是事物的本性,因而人只需要順應自然的變化,不要去追求什么超生死變化的絕對精神。
漢代的王充進一步發展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用元氣自然論來說明萬物的生成。王充公開打出道家的旗幟,承認自己屬于道家營壘中的一員,如他在《論衡》一書的《自然》篇中說:“試以道家論之”,“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關于“天道自然無為”,王充論證說:“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論衡•自然》)“天道自然無為”的表現是:“夭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同上)王充認為生物是按照自然發生的規律而產生的,不受超自然力量的支配,這就叫做自然;宇宙世界無意志地產生萬物,而萬物終于產生,這就叫做無為。王充的貢獻,在于他用元氣論來充實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矣。”(《論衡•物勢》)人也是元氣的產物,人作為“氣”的運動的一種存在形式,同萬物是一樣的,也是“察氣而生,含氣而長”(《論衡•命義》)的。用元氣自然的思想來論證天道自然無為和人類的生成,這是王充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后來的道家學者,就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死氣化”的理論,斷言死后形神俱滅,以反對佛教的神不滅論的。他們說:“夫察氣極于一生,生盡則消液而同無。神雖妙物,故是陰陽之所化耳。既化而為生,又化而為死;既聚而為始,又散而為終。因此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無異統;精粗一氣,始終同宅。宅全則氣聚而有靈,宅毀則氣散而照滅。散則反所受于天,本滅則復歸于無物。反復終窮,皆自然之數耳。孰為之哉?”(((弘明集》卷五《沙門不敬王者論》所引)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是由元氣組成的,而且人的生命也只有一生,并無來世。人死之后,“形神俱化”,復歸于自然。并又指出,精神和形體都是“氣”的表現,形神是一個根源,“氣”聚集在一起,產生了精神的作用;“氣”消失了,精神的作用也就同時消滅了。退一步說,即使形神有兩個來源,但當結合在一起,形成人的生命之后,也就不能分離;生命死亡時,形神也要同時消滅。故云:“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同上)他們還依據“生死氣化”的理論,斷言人死后歸于“氣”,從而并沒有什么超自然的靈魂世界。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死氣化”的學說和形神關系的問題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而且已走向了形神一元論。他們根據“精粗一氣”的觀點,駁斥了當時佛教神學家的形神二元論。同時,他們依據“生死氣化”的學說,又否定了“神不滅&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