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考證了干寶身世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包括籍貫、家世、仕歷、《搜神記》著作過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知干寶祖籍汝南新蔡,約漢末祖上避亂徙居吳郡海鹽。永嘉五年為佐著作郎,建武元年耀著作郎,領修國史。在著作凡十年。咸和初補山陰令,遷始安太守。咸康元年王導請為司徒府右長史。二年三月卒官,葬海鹽西南四十里金牛山南。《搜神記》創作始于建武元年,約在司徒府成書。
干寶《晉書》有傳,事跡較略。對干寶事跡進行過研究的,很久前有葛兆光《干寶事跡材料稽錄》(下簡稱葛文),主要從《晉書》鉤稽出一些材料,作了初步考辨。筆者十多年前著《唐前志怪小說史》對干寶生平事跡的介紹,主要依據《晉書》本傳,并參考了葛文的稽考。近年日本小南一郎教授著《干寶<搜神記)刃編纂》(下簡稱小南文),其中第二章《干寶——時代己生涯》對干寶生平事跡作了詳細研究,運用資料相當豐富,但論文更注重于對干寶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的推測和描述,對干寶經歷中的若干緊要問題則疏于考證,或者考證有誤,這樣所描述的社會關系也就多為想當然之辭,而且一些重要資料也未掌握。筆者近年著手重新輯校《搜神記》,有關干寶的資料搜集了不少,對其事跡作了進一步研究。
干寶傳記最早載于劉宋何法盛《晉中興書》,書已亡,《干寶傳》僅存片斷。《晉書》卷八二《干寶傳》,則當據蕭齊減榮緒《晉書》所載,是現在最詳細的傳記。又唐許嵩《建康實錄》卷七也有關于干寶的傳記資料。現將三書所載引錄如下:
干寶,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統,吳奮武將軍、都亭侯。父瑩,丹楊丞。寶少勤學,博覽書記,以才器召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賜爵關內侯。中興草創,未置史官,中書監王導上疏曰:“……宜備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寶等漸就撰集。”元帝納焉。寶于是始領國史。以家貧,求補山陰令,遷始安太守。王導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著《晉紀》,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性好陰陽術數,留思京房、夏侯勝等傳。寶父先有所寵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后十余年,母喪,開墓而婢伏棺如生。載還,經日乃蘇。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兇輒語之,考校悉驗。地中亦不覺為惡。既而嫁之,生子。又寶兄嘗病氣絕,積日不冷。后遂悟,云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抵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以示劉惔,惔曰:“卿可謂鬼之董狐。”寶既博采異同,遂混虛實,因作序以陳其志……寶又為《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凡數十篇,及雜文集,皆行于世。(《晉書·干寶傳》)
干寶,字令升。新蔡人。祖正,吳奮武將軍。父瑩,丹陽丞。寶少以博學才器著稱,歷散騎常侍。(《世說·排調篇》注引《中興書》)
干寶,字令升。新蔡人。始以尚書郎領國史,遷散騎常侍,卒。撰《晉紀》,起宣帝迄愍,五十三年。評論切中,咸稱善之。(《文選》卷四九干令升《晉紀論晉武帝革命》李善注引何法盛《晉書》,即《晉中興書》)
(咸康二年)三月,散騎常侍干寶卒。寶字令升,新蔡人,少勤學。中宗即位,以領國史,累遷散騎常侍。修《晉紀》,上自宣帝迄于建興,凡五十三年,成二十卷。辭簡理要,直而能婉,世稱良史。初,父亡,有所幸婢,母忌之,乃殉葬。后十余年,母喪,開冢合葬,殉婢乃活,取嫁之。因問幽冥,考校吉兇,悉驗。遂著《搜神記》三十卷。將示劉惔,惔曰:“卿可謂鬼之董狐也。”(《建康實錄》卷七)
本文即以《晉書》本傳為基本線索展開考證。
干寶籍貫家世考
干寶姓氏,古書或作于,如《大正新修大藏經》本唐釋道宣《道宣律師感通錄》、《道藏》本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七《吳猛》、《續道藏》本明羅懋登《引搜神記首》都作于寶。小南文引錄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的一條記載,說南宋楊萬里談及于寶,一吏以韻書糾正說應為干寶。這些例子說明古書中以干寶為于寶是很普遍的。但干寶姓干鑿無疑義,唐林寶《元和姓纂》卷四干姓載:“《左傳》,宋大夫干犨之后。陳干徵師。漢蜀都尉干獻。吳軍師干吉。晉將軍干瓚。”“新蔡”下云:“干犨之后。晉丹陽丞干營,生寶,著《晉紀》及《搜神記》。”干犨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干犨御呂封人。”干徵師見《左傳》昭公七年:“楚人執陳行人干徵師殺之。”干氏既出干犨,其不作于甚明。小南文中也引證過《元和姓纂》,但他試圖把干寶和吳國將軍于詮乃至方士于吉聯系起來,猜測是同族,所以對干寶究竟姓干姓于仍存疑問。明董穀《碧里雜存》卷下《干寶》云:“干寶者,即于寶也。本姓干,后人訛為于字。”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干寶里籍,諸書均謂新蔡,《元和姓纂》也將干寶系于“新蔡”之下,表明是新蔡人。新蔡縣兩漢屬汝南郡,魏晉屬汝陰郡,晉惠帝分汝陰郡置新蔡郡,治新蔡[8],今屬河南。然干寶父祖均仕孫吳,則新蔡乃其祖籍。小南文也認為新蔡是原籍,但又猜測干寶實際可能生活在長江流域,下文又根據干寶和周訪、翟湯、陶侃的關系,猜測離開新蔡老家的干氏一族可能也在尋陽一帶安家,意思是說干寶和周、陶、翟一樣實際都是尋陽人。按此說甚非。考后世地志載海鹽有干寶墓、干瑩墓,海寧有干寶故宅。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嘉興府·古跡》載:
干瑩墓,干寶之父也。墓在海鹽。
明李賢等修《大明一統志》卷三九《嘉興府·陵墓》載:
干瑩墓,在海鹽縣西南四十里。(注:瑩,吳散騎常侍寶之父也。寶嘗著《無鬼論》,瑩卒,以幸婢殉。后十年妻死合葬,婢猶存。寶始悟幽冥之理,撰《搜神記》三十卷。)
明樊維城、胡震亨等修《海鹽縣圖經》卷三《方域篇》載:
干瑩墓,縣西南四十里。(注:瑩字明叔,寶之父,仕吳為立節都尉。)
明董穀《碧里雜存》卷下《干寶》載:
干寶者,即于寶也。本姓干,后人訛為于字。海鹽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縣西南四十里。今海寧靈泉鄉真如寺乃其宅基,載在縣志,蓋古地屬海鹽也。舊圖經云寶父名瑩,仕吳為立節都尉。
清戰魯村《海寧州志》卷六《古跡》載:
干寶故居,《咸淳志》:真如禪院在縣東南七十里黃灣,本晉干寶宅。《府志》:菩提山麓真如寺即其故址,周顯德二年改寺。
清方溶《澉水新志》卷七《名勝下·古跡》載:
干瑩墓,在金牛山南。瑩字明叔,寶之父,仕吳為立節都尉。
以上記載清楚載明,干瑩、干寶父子墓在海鹽縣西南四十里金牛山南,而干寶故宅遺址在海寧縣東南七十里靈泉鄉黃灣真如寺。干氏墓宅明清雖未必猶存,然方志代代遞修,所記有本,記載應當說是可靠的。干寶故宅和墓瑩所在,必是其籍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