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干寶考(5)

2012/4/6 10:16:19 點擊數: 【字體:

  
   《文選集注》卷六二江文通《擬郭弘農游仙詩》注引《文選抄》:
  
    猛(吳猛),豫章建寧人。干慶為豫章建寧令,死已三日。猛曰:“明府算歷未應盡,似是誤耳。今為參之。”乃沐浴衣裳,復死于慶側。經一宿,果相與俱生。慶云:“見猛天曹中論訴之。”慶即干寶之兄。寶因之作《搜神記》。故其序云:“建武中,有所感起,是用發憤焉。”
  
    《太平廣記》卷一四引《十二真君傳》:
  
    時武寧縣令干慶死,三日未殯,猛(吳猛)往哭之,因云:“令長固未合死,今吾當為上天訟之。”猛遂臥慶尸旁,數日俱還。時方盛暑,尸柩壞爛,其魂惡,不欲復入,猛強排之,乃復重蘇。慶弟晉著作郎寶,感其兄及睹亡父殉妾復生,因撰《搜神記》,備行于世。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七《吳猛》:
  
    西安令于(干)慶死已三日,世云(吳猛字)曰:“令長數未盡,當為訟之于天。”遂臥于尸旁,數日與慶俱起。慶弟晉著作郎寶,感其異,遂作《搜神記》,行于世。
  
    本傳把《搜神記》的創作和干寶父婢及其兄復生兩件事聯系起來,說寶“以此遂撰集”《搜神記》,其他記載均亦作此說,可見這兩件事極可能是干寶《搜神記序》中所記,只不過序中敘父婢事不會言為其母妒而推著墓中,《晉書》本傳可能是參照《孔氏志怪》記錄的。本傳所錄序文,開頭即云“雖考先志于載籍”,無此文法,分明是前有刪削,因為本傳將婢和兄復生事以敘述文字前已載之,所以這里就略去了。
 
    據《孔氏志怪》,原序中有“有所感起”之語,而《文選抄》引作:“建武中,有所感起,是用發憤焉。”更為完整。依《孔氏志怪》所言,干寶“有所感起”的是父婢復生,而依《文選抄》所感者干慶復生,與本傳之二事俱著不同,蓋引文刪削所致,晉末孔約所著《志怪》和《文選抄》所引某書原文,也應當二事皆記,均本干寶序為說(自然也含有后世流傳的內容,如干寶母妒推婢入墓)。干寶父婢殉葬是幼年之事,當時干寶兄弟還懵懂無知,所謂十余年后開墓復生當然也不過是鄉曲傳聞之辭。建武中有所感起應當主要是針對干慶的所謂復生之事(真實情況應當是病危失去知覺而又蘇醒過來,屬于假死現象,并未真死)而言[68],而聯想到了關于父婢復生的早年傳說。干慶的復生當在建武中,所以序稱“建武中,有所感起,是用發憤焉”。建武元年干寶以著作郎領修國史,其撰《搜神記》必始于此年。《十二真君傳》謂“慶弟晉著作郎寶”,舉其撰《搜神記》時之官,是正確的。
  
    關于干寶撰作《搜神記》的思想動機,前引《大明一統志》卷三九《嘉興府·陵墓·干瑩墓》注語云:“瑩,吳散騎常侍寶之父也。寶嘗著《無鬼論》,瑩卒,以幸婢殉。后十年妻死合葬,婢猶存。寶始悟幽冥之理,撰《搜神記》三十卷。”稱“吳散騎常侍寶”,蓋緣干瑩仕吳而涉誤,干寶撰《搜神記》的直接動因也不是因父婢而起,這些不去管他,重要的是下文,說干寶嘗著《無鬼論》。這條資料很重要,想必有本。小南一郎在其論文第一章《無鬼論》以專章論述魏晉時期的“無鬼論”思潮,認為《搜神記》正是產生在無鬼論和有鬼論論爭的思想背景下,見解精辟。然據此,干寶早年也是無鬼論者,寫過《無鬼論》,后來經歷了由無鬼論到有鬼論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可能較長,但建武中干慶復生,“云見天地間鬼神事”,盡管不過是昏迷狀態中由于鬼神信仰和心理暗示產生的幻覺而已,但卻成了干寶轉變的關捩,“感起”而“發憤”,遂撰《搜神記》“明神道之不誣”(序中語),也就是證實有鬼論有神論的正確和無鬼論無神論的荒謬。
  
    干寶在著作省撰《搜神記》還有這樣一件證據。西晉張敏曾撰《神女傳》,干寶采人《搜神記》。《太平御覽》卷七二八引有《智瓊傳》這樣一節文字:
  
     弦超為神女所降,論者以為神仙,或以為鬼魅,不可得正也。著作郎干寶以《周易》筮之,遇《頤》之《益》,以示同寮郎,郭璞曰:“《頤》貞吉,正以養身,雷動山下,氣性唯新。變而之《益》,延壽永年,乘龍銜風,乃升于天:此仙人之卦也。”
  
    這篇《智瓊傳》作者不詳,但應當是抄自《搜神記》,而這節文字應當是干寶在篇末所系論贊,大約原文為“著作郎干寶曰”云云。魏時弦超自稱遇神女成公智瓊,沸沸揚揚,騰在人口,尚書郎、領秘書監張敏作《神女傳》,其事更傳。當時人們或不信智瓊為仙,干寶于是筮之,而郭璞作解,干寶將此事系于篇末,明其為仙人。這里干寶的署銜是著作郎,可見干寶在《搜神記》中記此事是在著作任,所云同寮郎,指著作省諸佐郎,而郭璞時為佐著作郎,據《晉書·郭璞傳》這是太興元年的事情,不久郭璞便遷調尚書郎了。
  
    干寶任著作郎歷時十年,這期間除撰《晉紀》,同時也搜集記錄《搜神記》的資料。《搜神記》不會很快成書,依據古小說集的一般寫作規律,大都是隨時而記,積久成編的。干寶寫《搜神記》曾遇到缺乏紙筆的困難,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引有這樣一條材料:
  
    干寶表曰:“臣前聊欲撰記古今怪異非常之事,會聚散逸,使自一貫,博訪知古者。片紙殘行,事事各異。又乏紙筆,或書故紙。”詔答云:“今賜紙二百枚。”
  
    此表非《搜神記》成書后的進書表,而是上于皇帝的請紙表[72]。六朝時期紙筆昂貴,而寫書又頗費紙筆。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引《梁令》云:“寫書,筆一枚一萬字。”這是對抄書用筆的限量,每支筆不得少于一萬字,可見筆是貴重之物。既貴則貧家無力購置,梁陳時鄭灼精于《三禮》,“家貧,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每削用之”[73]。寫書用紙尤費,所以當時常有皇帝賜紙之事。晉王嘉《拾遺記》卷九載,張華造《博物志》,武帝賜麟角筆、側理紙萬番(張)。而裴啟《語林》載,王羲之為會稽令,謝安向他乞紙,王羲之將庫存紙九萬枚悉數盡與之[74],則是向公家討便宜了。干寶雖為著作郎,但奉祿不足養家,所以有后來求補山陰令之事,無力購買寫書用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他撰《晉紀》是奉詔修國史,可以用著作省官用紙張。但《搜神記》乃私人著述,就不好用公家紙張了。實際上當時朝廷對官用紙張有嚴格控制,虞預為著作郎曾上表請秘府紙,表云:“秘府中有布紙三萬余枚,不任寫御書,而無所給。愚欲請四百枚,付著作吏,書寫起居注。”[75]便是證明。而《晉書》卷八二《王隱傳》載,王隱撰《晉書》,受虞預排擠,“默歸于家,貧無資用,書遂不就,乃依征西將軍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闕上之”。王隱去官后,立即出現了無紙寫書的困難,也足見公用紙張之不能私用。干寶上表專為寫《搜神記》而請紙,表明他對《搜神記》的重視,皇帝批準給紙二百枚(張),數量不少,也說明皇帝的支持態度。干寶上表之時,估計《搜神記》已積累了相當多的材料,所以才有紙張之乏,其時大約在明帝朝(322-325)。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2009-09 作者:李劍國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