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陰養死士專諸,刺殺了自己的堂弟吳王僚,篡位自立,史稱吳王闔閭。但是在吳國發生政變,一片混亂的時候,吳國的另一位有萬夫之勇的公子慶忌卻逃亡國外。他招納死士,訓練士卒,準備伐吳為前吳王僚報仇雪恨。為此吳王闔閭寢食難安,必欲除慶忌而后快。此時伍子胥再次幫助了闔閭,他物色了一名勇士,名叫要離。伍子胥與闔閭精心設計了一場苦肉計,最終使要離成功刺殺了勇猛無比的公子慶忌。
吳王闔閭有點煩
殺了吳王僚,公子光登上了吳國的王位,并改名叫闔閭,然而,這位靠陰謀當上大王的原公子光、現吳王闔閭位置坐得很不穩。因為在春秋時代謀殺國君是件為人所不齒的事,雖然他反復向人們宣講王位本應該是他的,但公子光畢竟曾經向吳王僚稱過臣,既然當初如此,何必還要以陰謀奪位呢,而什么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話,也不是他一個做國王的人能夠說得出口的。好在,那時吳國人一心只想自己過好日子,對誰當王并不在意,所以這件事并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國內穩定了,但不等于一切平安、萬事大吉了。在國外還有一些“反動分子”密謀以同樣的辦法對待吳王闔閭,重新奪回失去的樂園。這才是吳王闔閭最放心不下的大事。
而所有這些“反動分子”中最讓吳王闔閭害怕的莫過于前國王僚的兒子、他的不共戴天的大侄子慶忌了。不知道是公子光的幸運還是慶忌的幸運,當專諸刺吳王僚的時候,慶忌正好不在吳國。當時公子慶忌正聯合鄭、衛兩國軍隊,準備攻打楚國,中途聞知吳王僚被殺,便逃到艾城,招納死士,結聯鄰國,等待時機,伐吳為吳王僚報仇。公子光,即已當上吳王的闔閭聞知慶忌有謀吳之心,頓時寢食難安。慶忌成了他的擋路石,他必然要消除掉這塊擋路牌、這塊絆腳石。
吳王闔閭已經記不起想過多少種方法謀殺慶忌了,然而讓他悲憤的是,謀殺慶忌的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沒有一種是可行的。慶忌這個人有萬夫莫當之勇,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一想到慶忌的本事有多大,吳王闔閭手下的人就不寒而栗:
一次,曾有六匹馬拉的戰車追殺他,但他是長跑冠軍,戰車追不上他。
不僅跑得快,而且還是一位“空手道”的九段高手。有一次,有一位刺客用箭向他射擊,結果這位慶忌居然躲都不躲,迎著刺客射來的箭,只見他雙手翻飛,快如疾風,勢如閃電,刺客的箭射完了,雖然刺客的箭法那是相當的棒,一枝也沒有射偏,但令刺客吐血的是箭居然全在慶忌手里,一手一把,而慶忌則站在那里安靜地看著刺客,嘴里含著嘲笑,那意思就仿佛在說,看你丫的還有多少本事。這次刺殺沒讓慶忌損失一根毫毛,但卻讓執行任務的刺客吐血而亡。
慶忌如此厲害,難怪吳王闔閭整天是坐臥不寧、寢食難安。每天他吃飯的時候會想到,那個給他上菜的廚子是不是慶忌化裝的,晚上睡覺也會一次次地從夢中驚醒。偷過東西的人最怕的就是別人偷他的東西,殺過人的同樣也可能是個膽小鬼,而歷史上那些用陰謀手段奪取王位的人,雖然有“成王敗寇”這塊擋箭牌保護著,但尤其害怕別人也給他來這么一下。“唉,沒當上大王的時候一直以為僚坐在那里有多威風,現在自己終于坐在那里了,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總感覺有一柄利劍在頭上晃悠著。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應該安安分分地當自己的臣子好了!”現在吳王闔閭總算明白他的四叔季札為什么死活不想當國王了,可惜他明白得已經太晚了,現在是上了賊船,想下是不可能了。
“既然事已經到了這一步,殺一個人是殺,殺兩個人也是殺,那就想想辦法再殺一個吧!”被父兄之仇蒙住了眼睛變得冷酷無情的伍子胥不斷地鼓勵著這位可憐的吳王闔閭。
“哼,說得容易,慶忌可不是吳王僚那個笨蛋,想殺死他?要不你去試試?”吳王闔閭有點惱怒于伍子胥了,“本來嘛,我活得好好的,偏你給我出的這個餿主意,看看現在騎老虎背上了吧!”凡是做帝王的都有一項無師自通的本領,就是想方設法將壞事推給其他人,本來刺殺吳王僚是當初的公子光現在的吳王闔閭的主意,但現在他毫不猶豫地讓伍子胥背了這個黑鍋。還別說,沒過多久伍子胥真又給吳王闔閭找回來了一個刺客,不過剛看那個所謂刺客第一眼,吳王闔閭就以為自己眼花了呢,什么也沒看見,等第二眼、第三眼、第四眼,反復搜索了遍,終于看到了那個大名鼎鼎的刺客,愁了幾個月的吳王闔閭居然開心地笑了,而且是哈哈大笑……
心比天高、先天不足的小人物要離
能讓不開心的吳王闔閭開心大笑的事一定不是一件一般讓人開心的事,這事的確很令人開心,但對闔閭來說,他這笑,更是對伍子胥的嘲笑,因為伍子胥這回找出的那個人實在太令人覺得可笑了--伍子胥給他推薦的刺客居然是一個只有不到五尺(古代的五尺只有現在的一米二三)高,面容丑陋的矮子,難怪闔閭要大笑,他是覺得又可氣又可笑。
雖然闔閭的態度很令人尷尬,但站在他面前的那個矮子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人生就像一陣陣的東西南北風,有的人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被吹得無影無蹤了,但也有的就像那泰山的迎客松,吹了幾十年,不僅沒倒下來,反而臉皮吹得越來越厚。顯然,闔閭面前的這個矮子早就習慣了別人對他的這種態度。所以,只是靜靜地站在那里,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令本還在發笑的闔閭也不由得停止了嘲笑。
要離是個小人物,不僅因為個頭長得矮,更主要的是因為社會地位一向就不高。然而,出身低、先天條件不好,并不能限制要離有一個遠大的理想,與專諸一樣,要離也是有勇有謀的勇士,他雖然身材瘦小,但足智多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擊劍高手。然而,要離與專諸一樣,不幸的是生活在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雖然往往并稱,但大不相同,如果說戰國時代是一個平民階層崛起的時代,那么春秋時代基本上還是一個貴族掌權的時代,那時每個國家權力掌握在大貴族的手里,比如吳國,當國王的先后是吳王僚和闔閭,而他們手下的那幫大臣們要么是他們兩個的叔伯兄弟,要么就是從泰伯時代起就跟著他們一家混的元老的后代。這些人世世代代做著高官,吃著國家的俸祿,不僅如此,為了維護他們自己的地位,他們還嚴格限制外人尤其是平民來跟他們搶奪位置。當年,從楚國跑來的伍子胥第一次見吳王僚的時候曾勸吳王僚伐楚,作為大官僚的公子光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雖然有害怕吳王僚權勢更大的顧忌,但更主要的是怕伍子胥這個外人擠占他們的位置。好在伍子胥善于見風使舵,很快發現了公子光的秘密,設了一圈套,讓公子光死心塌地地和自己站在了同一條船上。
既然伍子胥可以在吳國當大官,似乎本國平民要離也不應該被排除在外。其實道理并非如此,在春秋時代,所謂整個天下都是大周天子的土地,各國的貴族跑到其他國家做官并不罕見,更何況與吳國比,楚國當時無論從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上都是一個發達國家,身為楚國貴族后代的伍子胥跑到吳國做官,頗有點現在劍橋、哈佛大學知名教授跑到北京大學來當某個管理學院院長的味道,那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當初公子光反對吳王僚用伍子胥,就有點要將其收到自己帳下而勸別人別用的意思。
要離與專諸一樣,也是一個不甘心平凡一輩子的小人物,可惜那個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