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分析,指出了漢魏之際士人道路變遷的原因。公元184年開始的黃巾農民起義發生后,漢靈帝害怕黨人與黃巾軍相勾連,于是下詔赦免黨人。當時宦官由于作惡太多,害怕農民起義軍對他們的打擊,有些暗作內應,有些試圖投降,倒是原先的黨人如盧植等人還在替朝廷賣命。經常說“張常侍(張讓)是我的父親,趙常侍(趙忠)是我的母親”的漢靈帝這才覺得那些閹豎是靠不住的,他斥責宦官說,你們總說黨人想造反,該殺該禁錮,現在黨人給國家出力,你們反倒和黃巾通情,該殺不該殺?漢靈帝轉而想到士族,然而士族對皇權業已失去信心,他們既恨宦官,更怕農民起義。紛紛組織自己的武裝,等待割據時機的到來。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去,皇子劉辯繼位。何太后臨朝,何進掌朝政。出身屠戶的何進目光短淺,他企圖依靠地方豪強董卓殺宦官,宦官們孤注一擲,先殺死何進,于是就像人們熟知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始描寫的一樣,早已恨透宦官的豪強士族的代表袁紹、袁術兄弟與曹操等人聯合起來,殺死宦官兩千多人,宦官勢力至此全部被消滅。董卓進京后,逐走袁紹,廢皇太子劉辯,殺何太后,立漢獻帝,而豪強與世族的勢力則在地方割據中日益發展起來,東漢王朝也就名存實亡了,從此,中國歷史上開始了將近四百年的動蕩。漢末士魂,融入魏晉風度之中,正如我在《魏晉風度與現代人生》一文中所說,這種新型人生觀與精神觀既是對于舊的道路的轉變,也是對于新的人生觀的追尋,魂歸何處,這是中國士人永恒的人文追尋,也是士人不泯精神的薪火相傳。作者:袁濟喜【原標題:追尋漢末士人精神:猶存燕趙慷慨悲歌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