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百姓想新點子
程顥調任晉城縣令之時,剛剛30歲出頭,年輕得很。但他做事卻思路清晰,決策果斷,而且善于創新。他在晉城任職3年,其間所做不單是調解糾紛、依法治訟等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還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探索地方管理的方法上。而這一點,是那些僅僅應付政務、謀取升遷的地方官難以望其項背的。
為政上,程顥想了3個新點子。一是“邊境屯糧”。當時,晉城老百姓交皇糧,要直接送往邊境以備軍需。然而,晉城與邊境之間路途遙遠,到了催糧之時,家家戶戶送糧忙,長途跋涉,耗時費力。倘若直接到邊境附近購糧交納,恰逢交糧高峰期,糧價又太貴,往往購糧所費,遠遠超出實際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為此,程顥推行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動員一些富戶、商人,讓他們在糧價便宜時購糧儲存于邊境,待交糧之時,再賣給晉城父老,規定只能略有贏利。這樣,富戶、商人有利可圖,而農民既無長途運輸的勞頓之苦,也無糧食緊俏時的漲價之憂,負擔大大減輕。
二是推行“伍保”。程顥按照村民居住遠近,編成“伍保”,要求“伍保”之間,強扶弱,富幫窮,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孤寡、殘疾、流浪者,都責成有能力的親戚、朋友、鄉親給予照顧,進行救助。于是,鄉里之間,奸偽無所容,疾病有所養,風俗大變。
三是“鄉必有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程顥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任職期間,他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牽頭建立鄉校72所,社學數十所。不但親自為兒童選擇、修訂教材,連斷句之類的小事,都親力親為。晉城內外,好學之風,隨之而來,甚至出現了寧可田間的雜草瘋長沒人拔,也要讓自家孩子去讀書的動人圖景。
正是程顥所做所想都是為地方、為百姓,《澤州府志》上才說:“(程顥)在邑三年,百姓愛之如父母,去之日,哭聲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