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何與懷:曲折離奇的人生 正直高尚的詩品——悼念文曉村先生

2013/7/3 11:25:17 點擊數: 【字體:

 
    驚悉臺灣著名詩人、詩論家文曉村先生因腦中風及心肺衰竭等疾病已于去年12月25日下午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真是不肯相信。2004年9月,由于參加西南師范大學(現稱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和中國新詩研究所舉辦的“首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的緣故,我得以在中國重慶和文先生相識;前年4月我到臺北時,文先生和夫人邱淑嫦女士熱情萬分特地在市中心“英雄館”設宴招待,并以精致的《拈花惹草.攝影集》相贈,又請詩界朋友相陪,我總以為這些只不過是愉快的開頭,日后見面機會尚多,還可以慢慢地細細地向文先生請教,不料現在人天兩隔,已成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了。

  

  我知道文曉村先生在臺灣詩界的地位。他1957年開始發表詩作,1962年7月與友人創辦《葡萄園》詩刊,任總編輯,辭世前任名譽社長。詩壇馳騁五十年,著有詩集《第八根琴弦》、《一盞小燈》、《九卷一百首》等六種;評論集《新詩評析一百首》、《橫看成嶺側成峰》、《輕舟已過萬重山》等五種。據有關資料,大陸、臺灣、香港等地的詩選中有八十八本選錄有他的詩作。1988年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3年離職退休后,對兩岸詩歌文化交流不遺余力,是當今活躍于海峽兩岸三地的著名詩人。2007年8月,即是去世前四個月,他還偕夫人赴青海參加了“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

  但如果只憑以上這幾句簡單的介紹,以為文老和臺灣許多文化人一樣,是一位一生平靜只知專心致志于詩創作詩評論的文人,那么就錯了。請讀讀下面這幾段文字:

  ……在山上轉來轉去,從山脊的棱線,到山谷的小徑,不知走了多少天,就是走不出敵人的地區,不幸,一天夜里,摸到一處山谷,闖上了敵人的哨兵,又跑散失蹤,少了兩個伙伴。

  就這樣,我們在敵后的山上,晝伏夜行,瞎闖亂摸了一個多月,得不到結果。后來,在一處半山腰中,發現一個可以避雨的石崖,索性住了下來,等待志愿軍發動第六決戰役時,自然就有歸隊的機會。

  ……大約是六月的某個早晨,我們四個人還躺在石崖外面睡大覺,忽然,「卡嚓!卡嚓!」一陣拉槍栓的聲音,睜眼一看,一群美國兵,用槍尖對著我們,大吼大叫:「God damned,son of bitch!get up bet!」當時我們不懂什么意思,后來知道,這是美國兵罵人的臟話,意思是:「王八蛋,狗娘養的!滾起來!」

  我們被押送到山下一處軍營,把滿身虱子的棉軍衣脫掉,換上印有P.W(prisoner of war)戰俘字樣的軍服……

  這是小說嗎?這是寫別人嗎?不。這是文先生寫自己——這是他的長篇自傳《從河洛到臺灣——河海憶往》中的一段文字。原來他有人們想象不出的一段曲折的人生,離奇的經歷。

  文曉村先生是河南省偃師人,1928年出生。1944年日軍侵占豫西,年僅十六歲的他,熱血沸騰,赤腳日行八十里,奔赴抗日游擊隊,成為少年隊員。后來從八路軍成為解放軍,又成為志愿軍,于1951年渡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愿軍一八○師機要科長。第五次戰役中,彈盡糧絕,突圍未成,隱居于深山老林,以野菜充饑,山水解渴,歷經種種艱難困苦,最后被美軍俘虜。上面的文字就是他戰敗被俘的回憶。

  1954年3月,文先生被美軍押送臺灣。因所謂“思想問題”可疑,被臺灣當局視為異端,被遣送到新店大崎腳和綠島接二連三“感訓”“再感訓”,只差未被投入大海。最后,他總算領到了一枚“軍人身份證”,階級是“暫支準尉薪”,這樣,身份一百八十度轉換,便在臺灣生活了下來……

  文先生怎么又成了詩人呢?他回憶曾以最初的薪水所剩,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評析》和一本余光中的詩集《藍色的羽毛》。這兩本書,是他在臺灣第一次親自選購的書,對他日后走上寫作之路,具有相當的意義。就他當時的境況和他對詩的理解來說,《藍色的羽毛》那種浪漫感傷的情調,自然很合他的口味,很能引起他的共鳴。文先生讀到高興的時候,甚至常常在原詩的下面和上一首。究竟和寫了多少首,他也記不清了。但可以肯定,文先生下了苦功,而剛好《藍色的羽毛》成了他習詩的第一面也是上佳的一面鏡子。他反復研讀,自然從中摸出詩味。

  

  知道文曉村曲折的人生,便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作中,懷鄉思親的作品很多。例如:

  讀二十世紀的春望/面對破碎的山河/不敢陪花朵濺淚/十六歲時少年郎/毅然奔向救亡的戰場//生命在戰火中淬練/苦難是唯一的冠冕/以致天涯羈旅五十年/只能在夢中謁詩圣/聽母親紡紗的歌聲//而今 有鄉卻無土/不知夢魂歸何處/海天茫茫 但見/一只飄飄的沙鷗/伊水洛水向東流。

  文先生這首詩,感慨時事,如泣如訴,讀來不禁黯然神傷。

  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的〈想起北方〉。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臺灣愛國詩鑒》、詩人鄒荻帆與北京大學謝冕教授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南京東南大學姜耕玉教授編選的《二十世紀漢語詩選》、河南大學張俊山教授主編的《遠方的星群》等大型詩選,都選錄有這首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還處于“戒嚴時期”,“反共”、“光復”是當時臺灣最響亮的口號,然而,詩人表達的,卻是絕然不同的另一種情懷:

  在島上 想起北方/就想起楊柳樹下的倩影/伊水河畔的蘆笛/以及母親的紡紗車/譜出的那些搖籃曲//以時間的長影 丈量北方/時間與空間的長度/已經是長長的馬拉松的距離了/但從我的脈管中/仍能聽及黃河奔騰的呼聲//所以在島上 想起北方/我的懷戀的歌聲/還是帶著蘆笛的氣息/如同母親的紡紗車/唱出熟稔的韻律

  詩中的“倩影”、“蘆笛”、“搖籃曲”,夠牽動思親懷鄉的情感了;而當詩人“以時間的長影 丈量北方”時,讀者更為之震撼,并深刻理解為何詩人脈管中“仍能聽及黃河奔騰的呼聲”,為何詩人的歌聲,“還是帶著蘆笛的氣息/如同母親的紡紗車/唱出熟稔的韻律”。正如眾多論者所言,此詩意象巧妙,結構簡潔,具有藏而不露的含蓄美,高雅親近的意境美,由親情而家國,把個人情懷升華到歷史與詩歌的崇高境界里。

  文曉村先生因苦難走向文學創作。似乎文學史上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大凡這種境況的作家詩人,其文品詩品人品多為正直高尚。

  例如,文曉村先生對“陰影”的鄙視:

  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忽焉在左,忽焉在右//白天,在太陽面前/它陰在一邊//夜晚,只要有光/它就躲躲藏藏//也曾追逐天上的月亮/也曾妄想陪星星做夢//它喜歡跟兔子賽跑/也不嫌烏龜太慢//它依靠高樓大廈生存/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愛思想網 2008-03-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