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匡扶漢室”的動機,不只有忠君的一個因素,還有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另一個因素。荊州牧劉表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連襟”。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劉表因與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好友的原因,對少年時期即避難到荊州的諸葛亮及其兄弟還有再生之恩。諸葛亮要劉備奪取荊州,要和劉備一起拿自己岳父黃承彥這一大家族開刀,于封建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評價,是不孝、不義。劉備一個“三顧”,就使得一介布衣的諸葛亮、一個戰爭以外的局外人,在國家面臨統一大好形勢的時候,加入到戰爭行列中來,并對自己的親人和恩人下毒手,這種“大義滅親”的、違背人常的反目,當然不僅是為了劉備,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出將入相的政治追求。一個人憑借自己卓著的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古至今的道德標準,都是不能建立在給人民和國家造成災難的基礎上,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即使追求成功了,也要受到歷史的否定。漢朝社會已是一個儒學盛行的社會,諸葛亮的作為,與儒家“仁愛”及“民貴君輕”等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漢末的戰爭是統治階級內部軍事集團的戰爭,與歷史上自下而上的,為了追求社會公正、減輕剝削的以弱搏強的人民革命戰爭有本質區別,也與在民族危亡時,在國家和民族困難重重的時候,還要反對外敵入侵的正義戰爭有本質區別。統一的動機脫離了具體的歷史環境、歷史條件,不講時間、空間、大局,不都是好的。在統一大好形勢經過多年內戰十分難得出現的時候,諸葛亮要先通過戰爭把這種統一的成果破壞掉,再通過戰爭實現自己親手的統一,這個理想無疑是要受到歷史否定的。一定要分清是非地看待207年諸葛亮《隆中對》中先“三分后一統”的統一主張,逆歷史進步潮流而動的倒退性。這是207年國家面臨統一大好形勢下,《隆中對》不當提出的第三個理由,或者說是“即統學說”包含的第三層含義。
四.諸葛亮歷史形象的嬗變
正是由于在漢末國家經過多年內戰,統一的大好形勢已經出現,這個時候諸葛亮提出了“先三分后一統”的“隆中對”,并親身實踐至了234年生命結束,所以,隆中對以后“兵連禍結,遂為戰國”的三國歷史,諸葛亮是負有重要責任的。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后,天下向著三分發展,經過十幾年戰爭,公元222年,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孫吳改正朔為標志,正式形成。這以前,220年,北方曹丕稱了帝。221年,益州劉備稱了帝。三國鼎峙形成后,三國之間幾乎年年都有戰爭。在經歷了上百次戰爭以后,263年,魏滅蜀。280年,西晉滅吳,分裂和長達90年的三國戰爭局面結束。東漢末年,全國人口5600萬,三國結束時,下降到了760萬。西晉短期統一后,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東晉南北朝形勢的出現,都與這一時期長年累月的戰爭,使得漢民族人口銳減有關聯。589年,隋重新統一中原。
諸葛亮從政的一生,大致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7年至221年。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戰爭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奪取益州和鞏固益州政權的戰爭,給益州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時,益州人口下降到了90萬人。第二個階段是222年至234年。這一階段,主要是多次北伐,蜀漢人民因此而承受了嚴重的經濟負擔,也有不少人因戰爭而命喪黃泉。
蜀漢在263年滅亡的時候,人口94萬。42年間,人口基本上是零增長。這一數據表明,繼諸葛亮之后,長年累月的戰爭對蜀漢生產力發展繼續造成了災難性危害。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后朝是必然要為前朝修史的。陳壽為三國這段歷史修史,史書中必須貫徹的第一個政治觀,當然是魏為正統,蜀吳為僭越,原因是西晉受魏禪而來。魏不是正統,西晉朝廷就不是正統。但既然魏是正統,西晉朝廷卻為什么取它而代之呢?這個問題在當時非常敏感,關乎到政局的穩定和人心的穩定。所以,在三國的修史中,還必須要貫徹另一個暗線的政治觀,就是魏當禪位給晉。怎樣才能在史書中貫徹這個政治觀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史籍上提高蜀、吳的地位來貶損魏。曹魏如果受不到貶損,西晉就沒有取代它的理由。在這一明一暗兩個政治觀的左右下,諸葛亮成了三國史中,代表蜀攻擊曹魏政權最重磅的炸彈。他這個蜀漢的開國丞相,反魏的思想和行為都十分突出,能力也十分強,可以把曹魏政權在史籍中打得遍體鱗傷,能最好地說明曹魏的惡。利用諸葛亮貶魏以說明魏當禪晉,最早的思想根源要追溯到西晉265年建立不久,《三國志》編修之前,西晉皇帝司馬炎讓西晉朝臣子,時任“著作郎”一職的陳壽,編輯保留諸葛亮對魏“誹謗”言論不加刪除和避諱的《諸葛亮文集》。司馬炎的旨意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西晉皇帝對歷史的宏大和通達,其實是要利用諸葛亮的亡魂為本朝受魏禪的合法性服務。《三國志.諸葛亮傳》上,保留有陳壽奉旨編輯《諸葛亮文集》告成后,274年給晉武帝司馬炎的上言,上言對諸葛亮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那時基本上就在晉武帝司馬炎的主持下定性了。在《三國志.蜀書》中,諸葛亮這個魏晉朝共同的敵人,這個被魏、晉共同認定的僭越的丞相,被陳壽編修得流光溢彩并得到西晉朝廷的認可,那是有重要的政治原因的。諸葛亮的形象如果有害于當朝的政治,它在司馬炎手里是活不了的。諸葛亮歷史形象的嬗變,始于西晉,第一個把他靈魂塑起來的人,是他身后政治上的敵人------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陳壽只是那個時代,脫離不了統治集團意識形態的、一支聰慧的、靈透的、能干的筆罷了!但我們對陳壽其人,是懷著崇敬心情的,因為他給了我們一個時代的歷史。這是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歷史上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第一波推力。
時代進入東晉,少數民族把西晉政權趕到了江南,關于魏和蜀誰是正統的問題出現了爭論。正統問題在我國封建社會有地緣正統論和血緣正統論兩論。所謂地緣正統論,就是說北方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那里有高度發達的華夏文明,哪個政權占據了北方,哪個政權就是正統政權。所謂血緣正統論,是以血緣關系來確定政權的正統地位。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為了給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爭正統,認為三國中,處于南方的蜀,按血緣正統論定位,應是正統政權。處于南方的蜀是正統政權這個正統論一旦成立,處于南方的東晉朝是正統政權就有了先例可循,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正統政權了。當然,這個理論是有很多連習氏自身也無法解釋的漏洞的,但是卻很能迎合偏安江東的東晉政權政治上的需要。習氏的正統論在當時影響很大,諸葛亮及蜀漢在歷史上的地位,在東晉時期得到了第二波有力的、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推力。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指責曹操“觀沉溺而不振,視顛覆而不持。乖殉國之情,有無君之跡”。“有無君之跡”一句,把諸葛亮的反操、蜀的反魏間接的合法化了。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得到了第三波有力的,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推力,也為唐代關于三國人物的文人創作,在大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