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調子。北宋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仍然堅持魏為正統,但魏這個正統,畢竟“篡”了漢,還是需要有力的鞭撻,所以,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在保留魏的正統地位時,還使用一切所能使用的手段,對魏的歷史進行歪曲。魏的形象,曹操的形象下降,蜀的形象、諸葛亮的形象自然相對上升,這是蜀和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第四波推力。給魏的歷史地位和曹操的歷史形象帶來滅頂之災,讓蜀的形象和諸葛亮的形象進入一個全民神化的時代,是從南宋開始的。南宋政權和西晉政權,都是被少數民族趕到了江南的漢族政權。南宋大史學家朱熹出于習鑿齒同樣的考慮,在修《通鑒綱目》時,把蜀定位成為了正統,魏定位成為了僭越。這樣的定位,在當時是“主義”之所在,“主義”的力量在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當然大于其它任何意識形態之力量。至此,蜀和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在向著正面方向的發展上完全定型。蜀在歷史上如不能取得正統地位,諸葛亮忠君的價值,就隨時都存疑問。正是在南宋以后關于三國的正統史觀重新形成的影響下,元末民初產生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今天我們讀的《三國演義》最早版本),把諸葛亮的形象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神話,今天人們頭腦中的諸葛亮形象和中華民族所謂的“三國文化”,主要是源于那個時間以來的。曹操的形象在歷史上則一跌再跌,特別是在清代,跌倒了萬丈深淵。其實,封建社會對人物的歷史評價,一般來說還是公正的。二十四史得到人們的認可,也還在于它對人物的歷史評價比較科學,對歷史人物的歷史評價,總體上遵循了其人對歷史的貢獻怎么樣,與我們今天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以歷史人物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貢獻進行評價大體一致。諸葛亮和曹操歷史評價的顛倒,那確實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變化太復雜了,以及各個朝代都必須拿歷史服務于政治需要這個原因。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例。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三國以后的歷史上,也不完全是都被統治階級的力量推著向前走的,也有統治階級憑借政權力量,用正統論否定諸葛亮的。北魏崔浩輔佐拓跋氏統一中原以后,就堅持自己為正統,把歷史上的蜀定位為僭越,把諸葛亮比著漢初割據一方的趙佗大加鞭撻。今天,我們也還有人用這個正統論否定諸葛亮,認為曹操代表的是中央,只有他才有資格實現統一,其它的人都沒有資格實現統一。一切的反曹勢力,都是以下犯上,都是分裂國家的罪人,都要承擔由此造成的分裂和內戰的責任,諸葛亮也不例外,所以,《隆中對》是錯誤的。這樣的看待歷史問題,明顯是不科學的,與我創立的“即統學說”,認識問題上有本質的區別。
對諸葛亮重新進行歷史評價的新學說,創立還不久,質疑會很不少,我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探討,使這項研究,更加進步的向前發展!(作者:廖倫焰,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鹽亭縣,畢業于西南政法學院。作家、三國史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輯委員會理論評論部副主任、研究員。著有長篇小說《極點》、《性罪》及《龍康中短篇小說集》、《廖氏諸葛亮評傳》等作品。)【原標題: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學說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