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諸葛亮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成就(2)
2013/7/4 14:46: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說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天下奇才”,在為文方面也不愧為“天下奇才”了。 諸葛亮寫給下屬官吏和土兵的一些文件,即“教”,歷代也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
劉勰說: “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若諸葛孔明之詳約……并理得而辭中,教之善也。” 陳壽在評論諸葛亮時,也指出:“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在這類文章中,如《與群下教》、《又與群下教》、《與李豐教》等篇,都寫得意切情真,感人肺腑。特別是《勸將士勤攻己闕教》,指出街亭之敗,“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坦誠地引咎自責,布所失于天下,并懇切地要求將士:“自今已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其虛心征求意見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真摯動人。又如《南征教》:“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只20個字,把南征的戰略和策略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此證之,劉彥和所渭“理得而辭中,教之善也”,是十分中肯的評價。
諸葛亮也熱愛詩歌,在隆中躬耕時,就經常抱膝長吟。但其詩歌作品留存下來的卻不多,較為可信的有《梁父吟·步出齊城門》。此外,還有在《三國演義》中轉述的幾首。其中有劉備二顧茅廬時路過小虹橋,偶遇黃承彥,聽黃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劉備聽后對黃承彥說: “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黃回答說: “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這首詩雖未明確指明作者,但從詩的意境和情調以及羅貫中的描述來看,應系孔明所作。而且從黃承彥的說法來看,諸葛亮的《梁父吟》還不止是這兩篇。 從上述兩首詩歌中,大致可以看出諸葛亮詩歌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成就。首先,他的詩作都是用以言志抒懷的。無論是詠史的《梁父吟·步出齊城門》,還是寫景的《梁父吟·一夜北風寒》,無不鮮明地體現出他“淡泊、寧靜的品德修養和“志存高遠”的宏偉抱負。在清峻、瀟灑的詩句中,透露出他濟世救民的理想與志向。其次,諸葛亮詩歌的語言藝術,也很有特色。他學習并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用樂府舊題寫作五言詩歌,用語清新樸素,非常接近民間歌謠,有口語化的特點,朗朗上口,又流暢易懂。這和他躬耕隆中時與農民的密切交往有關,所以他創作的詩歌,當時就為廣大農民所喜愛并爭相吟唱傳誦。
二、諸葛亮的書法成就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書法流派紛呈,風格多樣,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書刻文字稱作“書法”。這標志著作為交流工具的“寫字”,與作為美學欣賞與實用相統一的“書法”,正式拉開了距離,并使后者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這時漢隸已成為別具風格的主導字體,同時又始創了草書、行書和楷書,使篆、隸、草、行、楷五體基本齊備,為晉、唐時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峰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幼年時代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至今在襄陽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于他刻苦學習的故事和傳說。
他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 并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于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于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于劍山口,名劍山鼎。并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 ‘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 并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上述記載是可信的,特別是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從宋代開始,把 前人著名書跡摹刻拓印下來,以便流傳,稱之為“法帖”。這一則記載說明: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是作為有示范意義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于此寺,因名。”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后,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其對書法藝術的執著愛好可見一斑。
在劉備給劉禪的臨終遺詔中曾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當時劉備率兵伐吳,諸葛亮以丞相監國坐鎮成都,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親自為劉禪抄寫《申子》、《韓非子》等書。我們可以想象孔明手抄的四本書,肯定是十分精彩的書法作品,它在當時已是許多人都知 道并且想得到的藝術珍品。
對它的“未送,道亡”,連遠在白帝城的劉備都知道了,而且深為惋惜,到臨終時還囑咐阿斗“可自更求聞達”。這不僅僅是要劉禪好好讀書,同時也表露出劉備對諸葛亮書法藝術的珍視與熱愛。 從以上點滴記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我國書法歷史上的成就。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無法看到其真正的書法真跡,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發現
三、諸葛亮的繪畫成就
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于畫。” 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1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