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簡論諸葛亮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成就(4)

2013/7/4 14:46:10 點擊數: 【字體:

群之才,英霸之氣”八個字概括了諸葛亮的才識和氣質。而諸葛亮的美學素養和藝術才能,也是構成他“逸群之才,英霸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我們指出諸葛亮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并不是把它與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能與成就等量齊觀。雖然諸葛亮的確具有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和音樂家的美學素養,而且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但他主要的成就和功業,并不在這些方面。無論我們如何高度評價其文學藝術成就,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本文的目的僅在于指出:諸葛亮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仰,之所以被譽為“天下奇才”,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治國、治軍的才能,同時也由于他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全面的思想、品德和文化藝術的修養。

  歷史上任何一個杰出的人才,都應該是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在德、智、才、學、體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其中德是靈魂,體是物質基礎,由智力、才能、學識所組成的智能結構則是人才的基本條件和主要標志。因此,研究諸葛亮的智能結構及其成才規律,對于學習和研究諸葛亮,繼承和發揚諸葛亮的優秀精神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諸葛亮智能結構的特征之一,是其學識的綜合性和廣泛性。諸葛亮涉獵群籍,博學多識,他不僅廣學儒、法、兵、道等各家經典,而且重視學習各種工藝技巧和科學技術知識。同時他也熱愛文學、書法、繪畫、棋藝、音樂等文化藝術。他吸收各家之長集于一身,即所謂“融鑄九流,自成一家”。他不囿于一門一派的門戶之見,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狹隘的領域之內,而是綜合性的、廣泛的、多方位的去把握當時社會的文明成果,使自己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美學素養。正因為諸葛亮在隆中10年間,打下了廣博而堅實的基礎,具備了多方面的傳統文化和藝術修養,才使他在27歲出山之后,面對十分復雜的政治與軍事形勢,能夠得心應手,終于鍛煉成為一代治國理政的名相。當前,這種智能結構的綜合性,已愈來愈受到學術界特別是教育界的廣泛重視。

  人們發現把學科分得很細,只引導人去鉆研某一個科學分支,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事實上具有較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歷史上許多大政治家、大科學家大都是具有廣博知識的人。知識面的博大與精深是辯證的統一,要精深就必須博大,沒有智能結構的綜合性和廣泛性,要想精深并有所創造是不可能的,這應是諸葛亮成才的一個重要規律。

  諸葛亮智能結構的特征之二,是其思維方式的多維性和立體性。知識面的廣博和綜合性,必然要求在思維方式上擺脫封閉的和單一線性的思維模式,而應是多維的、開放性的和立體型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一看諸葛亮的思維坐標:從縱向看,他思維的觸角,既向著歷史,又面對現實,更指向未來。對歷史經典、諸子百家他均有較深入的研究;對當時的天下大勢他也認真地進行調查研究;對未來形勢的發展,他早在躬耕隆中時就做過深入的思考并作出了科學的預測。從橫向看,他不僅注意學習各種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隨時隨地向一切有知識有經驗的人學習。寓居襄陽時,他曾向老一代學者、名人學習,如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都給過他許多教誨。躬耕隆中時,他不僅虛心向至交好友學習(如崔州平、徐元直等人),同時也虛心地向周圍農民學習。 在襄陽民間還流傳著諸葛亮向夫人黃月英學習天文氣象和機械設計知識的故事。在他任丞相后,還多次要求下屬提出批評意見,“勤攻己闕”,“集眾思廣忠益”,一再表明自己“不疑于直言也”,反復表示向下級將士虛心求教的決心。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除了善于運用邏輯思維,周密地分析研究形勢,作出有關政治、軍事的正確決策之外,他也善于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去發現、領悟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運用文學、書法、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手段去表現美、創造美,而且把這種美與他的社會實踐——真和品德修養——善緊密結合在一起。正是這種多維的、立體型的思維方式,使得諸葛亮能集眾人智慧于一身,鍛煉成長為一個少有的“天下奇才”。

  諸葛亮智能結構的特征之三,是其智能的實踐性和目的性。諸葛亮在學習中追求的是知識與能力的統一,能力與實踐的統 一,即學習為了應用。 首先,諸葛亮在學習上有明確的目的,這就是“志存高遠”,勉勵自己要像先賢那樣,為“興邦立事,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而學習。再具體一點就是要服務于“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一個遠大的志向。所以他在學習中,絕不做尋章摘句、死守藩籬的腐儒,不做那種“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小人之儒。在諸葛亮看來,那些“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的人,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書呆子。當然,;諸葛亮這樣說,并不是輕視治經典,他不僅重視學習經典,而且自己也治有《論前漢事》、《兵法》、《琴經》等著作。他強調的只是學與用的統一,知識與能力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就拿他學習琴、棋、詩、書、畫來說,他雖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但并不以文藝為專務,而只是以之養性、述志、抒情,加強自己的美學修養和品德的鍛煉,最終仍然是服務于他“興邦治國、澤及當世”的人生目標。

  其次,由于諸葛亮重視學與用的統一,所以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要抓住重點, “觀其大略”,而不必“務于精熟”。要“去細碎、廣咨問”,抓住關鍵所在,不要死記硬背,滿足于所謂的“精”與“熟”。這種學習方法也就是明代學者楊慎在評論諸葛亮時所總結的:

  “博學而精擇。”博學的目的是為了精擇,也只有博學才有可能精擇,而精擇的目的和標準則全在于應用。

  研究和探討諸葛亮的智能結構及其成才規律,在當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作者:姚讓利,陜西省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博物館副館長、陜西省五丈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副主任)【原標題:簡論諸葛亮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成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1年04月19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學說的含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