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著名作家):南陽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移民城市。秦設三十六郡,遷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不軌之民就是指手工業者、小知識分子、破落貴族、不安分的自由民,實際上是一次早期的精英聚會。這次精英聚會造就了南陽的文化優勢。南陽處在長江流域文化板塊和黃河流域文化板塊的中間,南北文化在此交匯,形成復雜的文化特色。文化厚重比不上洛陽、西安、開封,但文化的復雜性在全國首屈一指。先秦時期,南陽已是交通樞紐,兩漢時又是科技重地、重工業基地(冶鐵業)和政治文化中心。東漢時,南陽又成為劉秀的“老干部基地”,“王侯將相,第宅相望”,“驅車去弄馬,游戲宛與洛”,足見南陽地位之高。因此,當時南陽在全國乃至在全世界都是頂尖的城市。南陽特殊的歷史環境產生了張仲景、張衡等世界級名人,吸引諸葛亮來到這里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時還沒有科舉制度,推薦與選拔相結合。如果沒有南陽這種政治環境,沒人推薦,沒人選拔,怎么可能到中央做官。諸葛亮有志于安天下,有志于有所作為,必然選擇南陽這樣好的平臺、好的環境。
我們現在討論諸葛亮躬耕地問題,要用唯物史觀,從更高的層次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只為名,也不能只為利,要為中國歷史文化作貢獻。發展旅游業,樹立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文化修養,提高全民族對文化認知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討論諸葛亮這樣的歷史名人與南陽的關系,要把南陽的地域文化特點結合起來,從更高層面理解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對南陽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諸葛亮為何躬耕南陽
王震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從南陽歷史沿革及南陽在歷史上的地位上來分析一下諸葛亮選擇在南陽定居的原因。南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杰地靈,自然風光與文化交融在一起,留下許多文化資源,在全國都是獨特的。
南陽建郡始于戰國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南陽郡,郡治在宛,就是今天的南陽市,這點已非常明確。南陽為什么稱為南陽,也很明確。古代命名地名的傳統是水之北、山之南為陽。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漢水。南陽位于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因此稱南陽。當時南陽郡與南郡劃分時,是以漢水為界,漢水之北稱南陽郡,漢水之南稱為南郡,在歷史上很明確。因此,歷史上南陽的地理沿革很清楚。
秦漢時期南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都說到南陽“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南陽是天下名都,宛就是南陽郡治所在地,即現在的南陽市。戰國、秦漢時,南陽的軍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漢代南陽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光武帝的“帝鄉”,地位僅次于洛陽,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春秋戰國時,南陽就是楚國最著名的冶鐵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代魏,遷孔氏于南陽,大鼓鑄,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戰國至秦漢時,宛是冶鐵和手工業重要基地,《鹽鐵論》說宛是“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一,有全國最大的冶鐵遺址。因此,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南陽的經濟實力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上,南陽漢畫像石是全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規模最大。漢畫反映出南陽當時的經濟發達和貴族云集的程度,更加證明了南陽漢文化的燦爛和獨特。由于南陽有這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才產生出范蠡、張仲景、張衡等歷史名人,才吸引諸葛亮到南陽躬耕。
諸葛亮一生,輝煌光彩的地方很多,南陽作為他的起步地,決定了他的政治走向,是他實現抱負和理想的起點,是他人生最濃重的一筆。諸葛亮當年躬耕南陽,不是所謂的隱居,不是一般意義上在戰亂時期像陶淵明一樣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藏起來,而是他為后來大展宏圖作充分準備。他定居南陽,是他看準了南陽是一個政治、軍事信息的匯集地,能夠掌握多方勢力的發展走向,有利于他學習謀劃和對整個國家形勢的分析。因此,南陽決定了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正像《草廬對》所說的那樣,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
諸葛亮有著偉大的政治抱負。這種抱負不是在劉備三顧草廬時突然產生的。他的智慧,他的政治、軍事才華是他在南陽搜集各種信息、情報和綜合分析的結果,與他選擇南陽密不可分。如果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光有智慧,沒有可供分析的資料、信息,他就無法掌握全局,也就無用武之地。他的這種選擇跟他當時的政治抱負和后來的成就都是一體的。
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在中國歷史上備受尊重,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被當作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歷史文化中,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代表,歷朝歷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黨派,只要是中國人,對其推崇和敬仰都是一貫的。而南陽的另一個歷史名人范蠡,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杰出的奇人、奇才,被稱為“千年一陶朱”。范蠡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兵戰,范蠡協助勾踐復國;二是商戰,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隱姓埋名,下海經商,成為商業巨人。
諸葛亮和范蠡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他們的智謀和南陽對他們政治生涯產生的影響。但有些地方是無法比的,如范蠡的輔佐勾踐、忠心越國,就不能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境界比。
南陽可供發掘的歷史人物很多,每個人物都有他的獨特性。把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放在整個南陽的歷史文化里面,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素質和文化追求,形成更好的包含歷史文化傳統的南陽文化特色,助推南陽文化事業的發展。
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我們從南陽的交通地理形勢來看一下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戰略選擇。春秋戰國時期,以南陽為一端,聯系關中平原和江漢平原的武關道已成為秦楚之間的交通要道。由百里奚“亡秦走宛”可推知當時經由南陽通往秦地和洛陽方向的道路都是暢通的。吳王闔閭和伍子胥伐楚也是通過武關道實現的。秦統一戰爭中,秦始皇以強大的軍力控制了武關道,形成了對楚地的嚴重威脅。劉邦通過武關道先項羽入關,搶先控制了秦政權的重心地帶。楚漢之爭的最初發生,也是由于劉邦自武關而南陽的軍事行動。
《漢書·地理志下》寫道:“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可見,南陽的繁榮,是以優越的交通地理因素為重要條件的。除了控制武關道交通之外,“東受江、淮”所記述南陽與東方和東南方向地域的交通關系,也值得重視。“南陽好商賈”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