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諸葛亮為何躬耕南陽(3)

2013/7/4 14:50:34 點擊數: 【字體:

因為交通優勢而形成的經濟特征。南陽這一特殊的交通地理條件,在兩漢之際尤為突出。東漢以來,隨著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興起,南陽作為四通的樞紐,聯系南北的交通重心地位愈益顯著。

  西漢之際和東漢末年,中原人口向東南遷徙應當都經過南陽郡,有些移民可能曾經在南陽地方居留。南陽是經受移民浪潮沖擊的南北交通要道的樞紐,也很自然成為連通各地的信息中心。

  諸葛亮選擇南陽作為居所,以眼觀天下,分析形勢,等待時機,顯然注意到了南陽集中交匯四方信息的優勢,體現出不同凡響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諸葛亮躬耕的臥龍崗下邊幾十米就是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諸葛亮正是利用南陽的這種交通、信息優勢,觀摩時局的變化,綜合分析各種信息,時刻把握天下大勢,從而才能提出《草廬對》這樣的正確的應對時局的方法。

  趙保佑(河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歷史條件分析,南陽是東漢時期劉氏集團的崛起地。南陽距洛陽很近,劉秀建都洛陽,南陽成為京畿之地,實際上是首都洛陽的后花園。南陽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糧食生產基地和冶鐵中心,實際上是當時的軍事工業重地,而鐵器支撐了整個農業文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找到理論的支撐點,再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結合人才成長的規律,就能夠論證出諸葛亮為什么會躬耕于南陽。我認為,諸葛亮在南陽用“蟄居”一詞而不是“隱居”更準確。因為隱居有幾種含義,一是政治家落魄之后,隱姓埋名,藏于偏僻之地,避免新的災難;一是清高的文人為躲避政治風波,遠離政治圈。而諸葛亮實際上是潛伏在南陽,是為了實現高遠志向而居住在京畿之地,待機而出,待價而沽。在劉氏集團的代表劉備三顧草廬之后,諸葛亮覺得他的志向得到了尊重。為了報知遇之恩,匡復天下,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就走出南陽,輔佐劉氏。

  我們現在弘揚南陽“四圣”文化,一是以“商圣”范蠡為代表的商業文化,二是以“智圣”諸葛亮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三是以“科圣”張衡為代表的科技文化,四是以“醫圣”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這四位歷史名人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站得住腳的,是沒有爭議的。要注重歷史與現代的結合,強化文化品牌的利用與開發,特別要通過文化產業項目來保護歷史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強市、文化強省的目標。在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抓好南陽“四圣”與現代文化產業的結合,與現代科技、文化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使南陽的文化產業大幅度地邁進。

  張曉剛(南陽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1996年我參與編寫的《歷代詩人詠南陽》一書中,收入了70余位歷代詩人歌詠南陽的詩篇100余首;1998年我參與編寫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陽歷代名人》一書中,收入近700位南陽歷代名人。僅此兩方面,便使我們深切感到與南陽相關的歷史名人如同一串串沉甸甸的明珠,鑲嵌在古老的南陽大地上。

  諸葛亮是南陽的驕傲。公元207年,諸葛亮受到了先主劉備的三顧之請,從而結束了達10余年的躬耕生活,跟隨劉備登上了政治舞臺。20年后,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后主劉禪介紹了他當年躬耕受三顧的地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自此至今,諸葛亮讓南陽自豪了一千七百多年。隨著諸葛亮文化的發展,有著無以計數的文人學士、騷人遷客為南陽諸葛亮寫下了不計其數的佳句名篇,這更讓南陽諸葛亮、南陽臥龍崗、南陽諸葛廬名揚天下。

  南陽一向重視諸葛亮及三國文化的宣傳工作。近年來恢復的臥龍崗諸葛亮祭拜活動,目的就是積極弘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勤政廉政的思想作風,并使其代代相傳。南陽在諸葛亮與三國文化的研究上碩果累累,有些方面還走到了全國前列。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AAAA景區,也是全國現在諸葛亮祠廟中規模較大,文物價值較高,文化內涵較豐富的一處。

  馬本殿(中共南陽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為南陽文化發展及文化產業把脈會診。我們要按照專家的意見、觀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踏踏實實、認認真真、一件一件地去做。要選好重點,找準突破口,一件一件干。通過努力,經過日積月累,南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指日可待。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去認真落實好、實踐好。(座談會發言的還有南陽師院教授聶振弢,河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會長郭國三、常務會長孫泉碭、副會長石小生等人,篇幅所限,從略。編者)【原標題:漢之南都 時勢英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2013年05月27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