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關于《低處的光》我我談三點體會,對細節的倚重。小說家很側重細節,新朝這部詩集對一枝花、一枝草、一顆樹,甚至是一顆灰塵,寫得很深入;第二他對意象的著重;第三對節奏的駕馭,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結構非常好,精心打造,可謂在平常的鄉村元素中增加了新的閱讀快感。我覺得新朝的《低處的光》這部短詩和《幻河》相比,《幻河》是渾然天成。《低處的光》在調整,我期待新朝兄出現這種青山綠水式的詩歌。
楊炳麟:讀這本書我有四點體會。《低處的光》我覺得它是成熟的。細讀它像是“心靈深處的傷”,整個寫作的姿態是向下的。無論寫的是過去的,還是當下的,都是在苦苦尋找自己合理的位置。這部作品總共是134個首,作者是對自己的經驗進行再錘煉和總體整合,讓人讀到了很難跨越的東西。《低處的光》我沒有讀到高亢的東西,都是心靈深處的傷,讓人歡愉的東西很少,基本上都是在探討探究一種卑微生命向上的出口,并且答案是自己至今沒有找到出口,一直在進行思考,讓人切實感到到他在底層人民里,使人需要適度解讀和捕捉。
萍子:在長詩《幻河》中,新朝與這條河流融為一體,血脈相連,歷史與現實,他在用心血哺育這支長歌。新朝寫自己駐村一年的經歷,我的心、我的魂已經留在了豫北的村。他寫夢,寫父老鄉親,寫兄弟姐妹,在面對故鄉和人民的時候,他是那么熾熱,捧著一顆赤子之心。新朝曾經說一個寫作者的身份是靠文字確立的。
我認為馬新朝是一位站在低處的詩人,他一直和土地、和人民在一起,這是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置身的方位,但是并不是在站在低角度而平庸,反而更令人感動。人以文而立,新朝的文字,無論是詩還是散文都有一種大慈悲、大感悟,新朝的文學干凈犀利,具備征服人心的魅力,這樣的作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認為馬新朝是一位足以打動人心,打動世界的的詩人。謝謝大家!
靳瑞霞:,低下來就是俯視,只有低下來才能發現生活。就如馬新朝在其詩歌表達出低下我全部的思維,全部的血,和全部的肉體。在詩集中我們可以讀到詩人是真正低下來了,光總是讓人想起普照萬物的太陽,使人覺得明亮,它是那么有力量,低處的光又是一種怎樣的光?仿佛幽微、柔弱,然而從心里深處誕生的光,使人更讓人感到溫暖我覺得他詩歌意象的深邃與思想厚重合二為一。第二從詩歌的文本來說,《低處的光》總體體現了質、文、美三者合一,對生活對人生的辯思,幾乎在每一首詩中都能找到含義深遠的句子;最后還有一個體會,我發現馬新朝還有一個現象,稱之為主題性的游離,是詩人與所描寫的對象發生了游移,比如《一朵南瓜花》、《一粒微塵》,比如一輛小汽車拋錨,這樣一種富于變化的寫法,使詩歌具有哲思的美,有一種回還往復的思維,我很欣賞!我就說這幾點,謝謝!
李霞:說新朝的話沒有辦法不說《幻河》,《低處的光》和《幻河》相比,實際上有很大的突破,比《幻河》更具體、更深入、更人性、更隨意、更精細,它能不能超越《幻河》的影響,我想現在的影響達不到《幻河》的影響力,一個人想再超越一個高峰很難。我想新朝這本詩集表現方式上不存在問題,它對意向的把握非常熟練,我覺得出現的問題在表現內容上,鄉村的形式、鄉村的意識比較多,鄉村現在這些東西對我們的自己有大大的減弱。而且新朝現在寫鄉村這些東西,不是現在農村正在發生的這些東西,而是他記憶中的鄉村。我想從寫作對象方面上減弱了《低處的光》的意義。實際上《幻河》對黃河的發掘和轉化體現得很好,《低處的光》從農村出來到城市,實際上對城市的生活還沒有進行表現,這個非常大的“包袱”,表現城市的時候應該再寫一些,我覺得喇叭花的刺激不亞于南瓜花的刺激,我覺得新朝下一步要突破,要在表現內容上重新選擇。謝謝大家!
鄧萬鵬:如果把這些詩在題材、手法、篇幅、等方面與他以往作品進行對比,就不難發現詩人從選材的視野的轉移到思想和情感關懷已經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和轉向,概括為兩個字:趨低。
一. 對重大題材的書寫到對日常事物的廣泛聚焦。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馬新潮的詩集《鄉村的一些形式》出版并榮獲第三屆省政府文學獎,詩集中的70多首現代詩圍繞中國鄉村的現狀和農民命運這個題材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書寫,很多篇章膾炙人口被收入到多種選本,受到了很高評價,《詩刊》等國內大刊對此都發有專論。到1992年他的《黃河抒情詩》相繼出版,整本詩集全是寫黃河的抒情短詩,,這本詩集是他專門寫黃河的短詩的集中展示,其中主要有大型組詩《十五種黃河》影響為最,在《十月》雜志發表后并榮獲《十月》文學獎。但榮譽并不是馬新潮刻意的追求,如何更有效地用現代詩的表現莊嚴主題一直是他的的夢想,在上世紀最后十年一開始,我們終于讀到了2000行的長詩《幻河》,達到了馬新潮對宏大主題駕馭的高峰,《幻河》獲魯迅文學獎的意義已經超出獲獎本身,也完全在我們的意料之中。當時國內和省內的報紙廣播電視幾乎都做了報道,在國內外詩壇造成了旋風般馬氏沖擊波。自此,馬新潮的詩歌寫作在中國的新詩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各路評論家長篇大論鋪天蓋地,被收入各種詩歌選本無計其數,我們注意到這部長詩還收進了《中國百年長詩經典》一書。這是建國后出版的一部最具經典意義的長詩作品。
馬新潮今后的詩歌路在哪里?以后的路怎么走?《低處的光》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這本詩集可以看做是馬新潮在獲獎后的表現和變化。通讀這本新詩集我們可以看到馬新潮的最新藝術追求和探索,這本詩集的題材標志詩人從對宏大的題材關注已轉向對日常事物的廣泛聚焦,如果說寫《幻河》,他已經上了天,那么寫《低處的光》可以說他又回到地面!從極高處到低處,他像一個訓練有素的跳水健將優美地完成了三百六十度!對于一個具有詩歌理想的詩人,我們總是懷有更高的期望,我們終于看到馬新潮早已從獲獎的閃爍光環中從容地走出!
二. 從對同一題材的反復吟詠到對身邊被忽略事物的重新發現
而這本《低處的光》的詩歌素材的選取上使我們看到了馬新潮在寫作方法上特別是詩歌素材的選取上的轉變和最新走向:以往的大主題不見了,出現的多是被我們日常所忽略的一般詩人所看不見的,或者看見了也無法表現的微小素材。
1. 對小人物的關懷; 2 對小事件的關心: 3.對小事物的關心。 題材上的的小反襯了以前題材上的的大。這樣與以往題材上的明顯的反差反映了詩人視角的巨大轉變。使我們看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的馬新潮。
題材上的小名不意味著詩歌的小,大和小是辯證,大題材處理得當,處理得好可以產生不朽之作,處理不好也可以什么也不是,寫黃河的人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成功者總是有限。反之小題材題材處理得好也同樣可以寫出大作品,古今例證很多,這里不再詳細論證。題材可以大小衡量,但對藝術品不能以題材的大小去衡量,這里提出的題材上的大和小只是意在說明馬新潮關注社會和人生的角度的調整和變換。
三. 從復調式大型組詩、長篇巨制向十幾行甚至不超過二十行的精短篇什的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