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報的競爭是當前報業競爭的一個主戰場。這個戰場烽煙滾滾、硝煙彌漫。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這個特征:第一句話,諸侯紛爭;第二句話,缺少王者;第三句話,強者爭霸;第四句話,優勝劣汰。
吳海民 京華時報社社長。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都市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空軍報編輯,新聞出版報總編室副主任、記者部副主任、新聞部主任,中宣部出版局調研員,新聞出版署音像司副司長,中國引進時報總編輯。2000年1月任人民日報新辦報紙籌備組長,2001年1月任京華時報總編輯,2001年4月任京華時報社社長、2001年9月任京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4年9月8日19:30,吳海民做客做客“傳媒沙龍”,與網友交流“都市類報紙的戰國時代”。以下是訪談的內容。
[吳海民]:網友們大家好!京華時報是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一份主要面向北京地區發行的綜合性日報,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年的歷程。在這3年里,廣大的讀者給予我們熱情哺育和支持,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智慧,也給了我們生存的理由和發展的理由。在此我代表京華時報社全體同仁向讀者們表示真誠的感謝,并愿意在這里和大家一起探討有關都市類報紙競爭的一些問題。
[西邊落日東邊雨]:請問您如何定義都市報?
[吳海民]:我認為都市報就是面向一個城市及周邊地區發行的綜合性日報,它有四個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很強的地域性;第二,讀者對象是廣大市民;第三,它的操作方法是市場化的;第四,它應該是綜合性的日報。所以概括起來講,就是地域化、大眾化、市場化、綜合性。
[我要考研]:請問嘉賓,您為什么要用戰國時代來比喻競爭?難道真的有那么嚴酷?
[吳海民]:用戰國時代來比喻都市報的競爭不是我的發明,這是幾年來讀者們的一種比喻,我認為還是比較貼切的。都市報的競爭是當前報業競爭的一個主戰場。這個戰場烽煙滾滾、硝煙彌漫。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這個特征:第一句話,諸侯紛爭;第二句話,缺少王者;第三句話,強者爭霸;第四句話,優勝劣汰。
所謂諸侯紛爭,是說在同一城市往往有多家都市類的報紙進行角逐,少的有3、4家,多的有10多家,大家在一個市場上進行拼殺,來分食一塊共同的蛋糕,競爭是相當激烈的。
所謂缺少王者,是指在多數城市,包括北京這個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還沒有一個能夠全面覆蓋這個市場的贏家。
所謂強者稱霸,是指在競爭中占有強勢地位的報紙,越來越認清一個道理,就是贏家通吃的規律,試圖占領這個報業的高地。
所謂優勝劣汰,我認為在這場激烈的競爭當中,必定有一些報紙會慘遭淘汰,或者說有多數報紙最后會遭到淘汰。一個成熟的報業格局,將會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當中逐漸的形成。
[我沒有方向]:請問那都市報的未來格局是什么?天下大亂還是幾國鼎立?
[吳海民]:我認為都市報未來的成熟的格局應該是一兩家主導型的領袖報紙,加上若干個邊緣型的市場細分類的報紙。也就是說,在一個城市,占絕對領導地位的一家報紙將全面覆蓋主流人群和主要的市場。其他的報紙作為補充在市場細分中找到自己小的生存空間。在少數城市,主導型的報紙可能不只一家,但老大和老二絕對不在一個檔次,生存狀況必有質的差別。這種判斷已經在許多發達國家得到證明,比如說30年代的美國,各個城市有多家報紙展開混戰,但在劇烈的經濟調整和市場競爭中,倒下報紙無數,最終歸于一統。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形成了一城一報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一直保存在現在,仍然沒有改變的跡象。比如說,在紐約,《紐約時報》是一家獨大;再說洛杉磯,《洛杉磯時報》無出右者;在舊金山,《舊金山時報》獨霸江山,其他報紙僅僅是一些慘淡經營的社區小報而已。華盛頓和芝加哥是一個例外,同時存活著兩家綜合性日報,但《華盛頓郵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的老大地位不可動搖。
發達國家的這種城市報業格局會不會在中國出現呢?我認為是肯定的。世界城市經濟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城市報業形態的演變也有其必然的邏輯。目前,中國各地城市都市類報紙風起云涌的這種局面不過是競爭初期階段的特有現象,是暫時的、過渡的。事實上,在中國少數城市,已經出現了一家獨大的報業格局。比如說廣州,《廣州日報》的老大地位讓一切堅韌的挑戰者都奈何不得;再說西安,《華商報》的絕對優勢讓所有報紙生活在其陰影之下;如成都,《成都商報》和《華西都市報》的雙雄對峙局面已經結束;在武漢,《楚天都市報》在廣告市場形成的壟斷讓其他都市類報紙日漸萎靡;在鄭州,《大河報》遙遙領先,讓其他的挑戰者奈何不得。這種一家獨大的報業格局,必然會在全國其他城市陸續出現。
[撞開那那扇門]:吳總好、一天在報攤旁的車站等車,5、6分鐘內來了兩買此報的,看來該報挺受歡迎,請問辦報理念是什么?
[吳海民]:京華時報的發行情況確實是挺好的,我們2001年5月28號創刊的時候,是以30萬份起步的,兩個月以后,我們就取得了北京早報市場的零售第一,這個第一一直保持到現在,而且發行量在不斷的增長。據專業調查機構的統計,我們從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前兩個季度,每個季度都有大的增長,現在在北京早間市場占有的市場份額是60%以上。如果您早上是坐地鐵的,您就會發現在列車車箱里絕大多數人在看京華時報。
[網友帖文代轉]:北京的都市報競爭目前的態勢如何?
[吳海民]:北京都市報的競爭近兩年有了一個大的變化,我們用兩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爭霸戰打響了;第二句話,淘汰賽加劇了。這兩個方面互相激蕩,將使未來幾年北京的報紙要經受一場血的洗禮。
[好一口濃烈的綠茶]:吳總,不要回避問題好不好,問題尖銳一點怕什么
[吳海民]: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很尖銳的,我們對報業市場嚴峻的形勢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我在這里講一個基本的觀點:報業市場的結構是由報紙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撇開訂閱市場不談,單就一個城市的報紙零售市場來看,其需求量基本上是一個常數,它是由一個城市經濟總量、購買報紙在居民消費中的固定的比例、上班族的流動量和流動時間等限定了的。
當然,這個市場也會相應擴大,但是與辦報者們豐富的想象力相比,報紙零售市場的擴容速度卻緩慢得多,也遲鈍得多。目前,各家報紙關于自身發行量的所有的公開發布,幾乎都夸大了一倍、乃至幾倍,都是騙人的鬼話。而在各報的這一派發布背后,是一個無情的市場、一個冷峻的市場,這個市場的胃口并不算大,任何超出其消化能力的報紙供應,都會被本能的吐出來,化為廢紙一堆。我們面臨的客觀現實是,各家報紙是在一個既定的、穩定的乃至固定的市場上,在這樣一個有限的范圍內進行競爭的。這種競爭不存在共存共榮,只能是此消彼漲、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三年前我們創辦報紙的時候,曾經說過希望大家共同來做一塊蛋糕實行共贏,但是真正的共贏是很難實現的,而誰吃掉誰的問題,卻不可避免的確實存在著。
[大黑鯊]:請問京華時報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
[吳海民]:有不少人問過這個問題,試圖對京華時報進行一種解讀,他們問&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