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拓展業務:購并一些報紙,形成作為內容提供者的強勢地位;
3、未來新興業務:跨媒體發展,主要是網絡等新媒體。
吳海民認為,報業萎縮的時候,也正是京華時報迅速做大做強的時候。這與新媒體將最終取代傳統媒體的判斷并不矛盾。報業衰落的過程,一定是加速市場洗牌的過程,是加速報業整合的過程,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也一定是本來非常分散的報業資源向少數強勢報紙迅速集中的過程。發行市場和廣告市場雖然小了,但京華時報占有的市場份額卻擴大了。也只有在其他媒體下滑或疲軟的時候,京華時報才有機會更快脫穎而出;只有在報業資源由分散到集中的時候,京華時報才有可能迅速做大做強。因此,這反而是京華時報的一個難得機遇。京華時報只有做大做強了,才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內容優勢和品牌價值,向新媒體轉型,與新媒體對接,實現跨媒體發展。若干年后,京華時報肯定不會再是目前這個樣子了,肯定要數字化生存了,甚至是“碎片化”生存了,但京華時報這個強大的信息采集和傳播平臺還在,京華時報的品牌影響還在,還可以繼續通過別的載體如網絡、手機、電子報紙、個性化資料等制作和傳播新聞,而不僅僅是靠單一的紙媒。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將是京華時報在網絡時代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進入印刷環節前,紙媒的信息已實現了全數字化,因此轉變起來也將會是水到渠成。
吳海民認為,處在冬天里的傳統報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是市場的供需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報紙的讀者市場、廣告市場、發行市場將會持續縮小。而目前的情況是,供大于求,生產過剩。二是報紙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目前僅靠廣告收入的單一經營模式難以應付市場波動,粗放的管理也難以改變平均利潤下降的局面。三是報紙的投資結構和治理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目前的事業化管理根本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培育市場競爭主體的任務即艱巨又迫切。四是報紙在各媒體市場結構中的地位將發生重大變化。報紙已經淪落為網絡新媒體的廉價打工者。如果不在內容增值方面找到切實可行的對策,如果沒有各家報紙在這方面的群體性覺醒,報紙將會越來越被邊緣化。這一切,都是大勢所趨,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有400年歷史的報紙,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必將告別昔日的輝煌。與此同時,新媒體以不可阻擋之勢登上歷史舞臺。現在的傳媒人將是這個巨大變革的見證者。
面對時代發展的這個總趨勢,報紙的經營者要頭腦清醒,不要僥幸地寄希望于明年有什么反彈的奇跡,對一些虧損嚴重的報社來說,明年的經營包袱會更重。吳海民堅定地這么認為。即使能夠暫時勉強撐下去的報紙,也應該盡早考慮戰略轉型,早謀劃,早準備,在歷史大潮中找尋生存之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把握住“時勢”。“時”即“時間”,“勢”即“趨勢”。在“時”、“勢”交叉點上做好自己的事情。
吳海民認為,傳統媒體必須進行革命性的創新。與其讓別人革自己的命,不如自己起來革自己的命,積極尋找未來的出路。他說,首先要在觀念、思想上創新。觀念總在行動之前,好比閃電總在雷鳴之前。此外,產品、營銷、體制等方面都需要創新。天無絕人之路。傳統媒體的轉型需要一些先行者、思想者,時代在呼喚這樣的創新媒體。
吳海民特別強調了科技革命對傳媒發展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技術改變歷史進程。有了無線電,才有了廣播;有了比特技術,才有了互聯網。由技術革命與技術創新所推動的發展是不可抗拒的,因技術落后和生產方式的陳舊而被淘汰,也是不可抗拒的。有人認為,讀者對報紙有閱讀習慣和依賴,因此報紙的壽命會很長。其實不然。人們曾經對密紋唱片和留聲機產生過依賴,但它存在下來了嗎?接著,人們對錄音錄像帶產生過依賴,但它存在下來了嗎?后來,人們剛剛對CD產生依賴,MP3卻成了年輕人的最愛。在飛速發展不斷更新的新技術新媒體浪潮面前,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的未來不容樂觀。國外有人預測報紙將在2040年消亡。進而有人預測《紐約時報》將在2013年3月9日關門。當然事實未必如此。不過,一切又皆有可能。一年前如果聽到這些說法,人們一定要嗤之以鼻,覺得是癡人說夢,是妄斷,是謊言,但今天人們已經公開地、坦然地談論這樣的話題。他斷言:傳統報業的冬天會相當漫長;只有把握時勢,大力創新,才能找到通往未來的生存之路,迎來報業面貌一新的春天。【原標題:吳海民:報業危機與新媒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