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豫劇武生名家金德義訪談

2013/7/19 17:20:48 點擊數: 【字體:

    金德義,男,漢族,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民權縣王橋鄉,1970年8月參加工作,現為民權縣戲劇家協會主席。
  
    金德義1973年開始登臺演出,師從豫東著名生角老藝人張德新(藝名大毛)學藝,后又探索學習黃(黃儒秀)派藝術,先后把豫劇《黃鶴樓》、《提寇》、《南陽關》等成功地搬上了舞臺。1980年,金德義作為豫東流派代表參加河南省豫劇流派匯演,嶄露頭角,受到了觀眾和戲劇界的好評。在學習創新中,金德義把張、黃兩派藝術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酣暢淋漓、激越高亢”的唱腔藝術風格,是豫東小生流派的主要繼承人。
  
    多年來,金德義先后主演了《南陽關》、《王寶釧》、《楊宗英下山》、《黃鶴樓》、《反西唐》、《十五貫》、《合鳳裙》、《狀元魂》、《逼上梁山》等30多部古裝傳統戲。他不但擅演小生、須生,還能演帥生。金德義先后輾轉演出于河南、山東、安徽、山西、河北、江蘇等地,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
  
    1981年,金德義在原商丘地區青年演員匯演中,被評為優秀演員;1982年在河南省青年演員匯演中榮獲一等獎;1988年在全國首屆中青年豫劇演員電視大獎賽中榮獲熒屏獎;1990年獲豫劇新星杯百花獎;1999年獲商丘市首屆戲劇大賽特別獎;2001年12月,在河南省駐村工作文藝匯演中獲優秀獎。1998年6月,金德義參加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演出。
  
    1988年,他主演的《狀元魂》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放,1989年主演的《斷腸王妃》由河南電視臺錄制播放。他主演的《南陽關》全劇和《韓信拜帥》、《潘楊訟》、《反楊河》選場由中國唱片公司錄制成磁帶、唱片,在全國發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青海人民廣播電臺、開封人民廣播電臺等相繼播放了他主演的《南陽關》。《河南日報》、《河南戲劇》、《河南廣播電視報》、《鄭州晚報》、《開封日報》、《邯鄲日報》等報紙先后對金德義的演唱藝術進行了報道。金德義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商丘市戲劇家協會理事,民權縣戲劇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演員。
  
    自幼喜愛演戲   少年脫穎而出
  
    特約記者(以下簡稱記):據說您當時小學還沒有畢業,就被民權縣豫劇團選拔進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學習班,看來您小時候就喜愛戲曲,您是如何喜愛上戲劇表演的?
  
    金德義(以下簡稱金):我1956年出生于民權縣王橋鄉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老家這一帶文化藝術源遠流長,遠在清咸豐年間王橋就成立過戲劇班。1953年,王橋成立了民權縣第一個文化站。我的家鄉群眾文化生活一直非常活躍,我受家鄉群眾文化藝術熏陶,自幼耳濡目染,與戲劇表演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常常跑書場,串戲場,模仿演員演唱,10來歲時在家鄉就小有名氣。因此,在我上學所在的完小組織的文藝宣傳隊里,我是骨干分子。1970年,我才14歲,就被選拔到民權縣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第一期學習班。學習兩年戲曲理論后,我就到民權縣豫劇團當了演員,第一次走上舞臺,實現了兒時“唱大戲”的夢想,我心里高興得如三伏天喝了冰水,甜絲絲的。
  
    記:第一次走上舞臺,您演唱的都是哪些戲,當時有什么感受?
  
    金:我們劇團在那些時候常演出的多是在全國都很普通的劇目。如《智取威虎山》、《紅云崗》、《李雙雙》、《朝陽溝》、《人歡馬叫》等。我第一次走上舞臺串演的是些小戲,如獨幕劇《牛角號》、《追報表》等,扮演的都是學生或少先隊員角色。因為剛從學校出來,生活比較熟悉,演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每每想起舞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時,我興奮得睡覺時還能笑出聲來。
  
    勤練習苦作舟   藝不精不罷休
  
    記:金老師,您能取得現在的藝術成就,在練功時一定吃了不少苦頭。請談談您是如何練功的?
  
    金:俗話說得好,不經一番風霜苦,哪有梅花撲鼻香。的確,苦難是一劑良藥,是人生的良師益友。戲劇是一種舞臺藝術,你走上舞臺,十八般武藝、唱念做打都得一一精通。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戲是一件十分吃苦的事情,既要有頑強的毅力,吃得千般苦;又要有恒心,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在練功時牢記兩條原則:持之以恒,不斷強化。練踢腿,翻小翻,架起胳膊跑圓場,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那時候常常是一天到晚,練功練得兩腿腫脹不消,手指一捺一個窩兒。所以在大小便時,我兩腿抬不起來,跨不過尺把高的柵欄,必須墊上磚,用力把腿搬向一側,才能勉強跨過去。練小翻更吃苦,我不知道摔倒過多少次,全身上下青一塊、紫一塊,疼得睡不著覺。腰帶一天到晚緊勒在腰上,腰際磨出塊塊血漬。舞臺動作功夫練好了,還要練唱功。當演員當然要有好嗓子,所以還必須要練好唱腔。不會用腔,你唱出戲來,不是有調無韻,就是跑調滑板。一開始,我嗓子喊啞了,也不見什么效果。怎么辦?能者為師,我虛心地向老師學習,加大練功量。不論是寒冷的嚴冬,還是酷熱的盛夏,我都持之以恒地遵照老師的指點,從一個音符到一個拖腔,從一句起板到整個唱段唱詞,一絲不茍地演練,少則十幾遍,多則幾十遍、上百遍。喉嚨發炎了,聲帶出血了,嗓子火燒火燎地痛,服幾片消炎藥繼續練……直到自己滿意、老師同意為止。工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我初次登臺演出了現代獨幕劇《追報表》、《牛角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后來在現代戲《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中,我比較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郭建光等革命英雄形象。
  
    記:據說您演古裝戲時,曾拜豫東名角大毛(張德新)、黃娃(黃儒秀)等人為師學藝,師承中又有創新,成功塑造了《南陽關》中伍云召的形象,把張派的名劇演得一鳴驚人,受到豫劇名生趙義庭、須生名演員唐喜成老師等專家的好評。
  
    金:那是1977年,停演了10多年的古裝傳統戲重新登上舞臺。因為傳統戲有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和表現手法,比現代戲復雜得多。我又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一切都得從頭學起。我那時一換上戲裝,穿上朝靴,別說演戲,就連走路都不規范。憑借著原有的良好的基礎,以及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毅力和韌勁,我開始了嚴格的古裝戲基本功練習。在很短時間里,我基本掌握了古裝傳統戲中生角行當的唱腔、念白和做功,演出了幾個劇目后,基本獲得了觀眾認可。
  
    劇團領導看我好學上進,便重點培養我,推薦我向豫東名角———蘭考縣著名老藝人張德新(藝名大毛)拜師學藝。1979年麥熟季節,我先后兩次到蘭考拜師學藝。張老師也被我刻苦上進、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動,他一招一式地教,我也一腔一調地學。后來張老師主動來到民權劇團傳藝,教唱了《黃鶴樓》,并示范演出了《提寇》等拿手戲。我便形影相隨地學習張老師表演的技巧,對于難度較大的動作和唱腔,我都要練習上百遍,累得消瘦了許多。張老師多次勸我,別太拼命了,要注意身體。經過一番苦練,我終于把張派名劇《南陽關》成功搬上舞臺。1980年,我24歲,作為豫劇豫東調一個流派的代表,我參加了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省老藝人豫劇流派匯演,受到省會觀眾和戲劇老前輩們的一致好評。戲劇表演如果只是模仿別人,踩著別人的腳印走,永遠都形不成自己的風格,就會像東施效顰,適得其反。因此要因人而異,既要學習他人之長,還要根據自己唱腔特點,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戲文網 2012-7-3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牛淑賢:銀幕上的第一朵梅花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