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任何一個孤莊村鄉親一樣,是堅定的重農輕商主義者。在他們眼里,商人都是不勞而獲者。他們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地用汗水換來實實在在的糧食,而商人們只是把貨物在各地交換一下罷了,貨物總量并沒有增加,但卻像變魔術一樣地變出了許多額外的利潤。這無論如何讓他們想不通。因此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輕商的皇帝。為了貶抑商人,他特意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種種刁難和限制。
本來在宋代中國就實行了稅收全面貨幣化,而朱元璋卻使稅收制度退化到實物制階段。“衙門內的傳令、獄丁,都由各鄉村輪派,即使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樣零星雜碎地向村民征取”。黃仁宇說,朱元璋的設計“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集團,它大可以不需要商業而得意稱心”。
第三個影響是強烈的親族觀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農村社會里,血緣關系比任何關系都可靠。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對任何人都抱著強烈的猜忌之心,獨獨對予自己的血親卻無條件地倚重信任。他對任何人都刻薄寡恩,唯對自己的親人奉之唯恐不厚。
雖然有歷代藩王之亂的前車之鑒,朱元璋還是視而不見,固執地讓他的孩子們分享皇帝的權力。他的孩子都被封為親王,擁有雄厚的兵力,“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此防止帝國大權落入外姓之手。大臣們指出他封建諸王之策的嚴重弊端,他卻認為這是離間他的骨肉,把進言者抓來囚死獄中,這一安排身后終于釀成了靖難之亂。他規定了歷代以來最薄的官俸,同時又規定了歷代最厚的皇族俸祿。他規定他的親屬和后代們都要世世代代安享富貴,不必從事任何職業,以致皇族的供應成了明中期之后國家最沉重的財政負擔。
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勞的人種。他們在計算生產成本時,從來不把自己的勞動算進去。好像體力和精力是一種最不值錢的東西,可以任意耗用。有農村生活的艱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奮。
在對自己的享受上,農民是最嚴厲的克己主義者。幾千年的貧困生活積累下來,他們的節儉欲甚至已經成了一種盲目的本能,而不是一種手段。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當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他所用的床,并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制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像每個農民一樣,朱元璋有著強烈鄉土觀念。他手下的功臣,絕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鄉。登基之后,他覺得哪個地方也沒有老家好,越來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個小村。“圣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鳳陽本是貧瘠之地,立國之初,他卻堅持把國都定在這里。雖然大臣們多次勸諫,也不動搖。農民們生活中一再節省,蓋房子時卻會傾其所有。同樣,為了經營中都鳳陽,一貫堅持輕徭薄賦的朱元璋也勞民傷財,不惜人力物力,先后征用了幾十萬軍人和工匠,花錢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為求堅固,石縫里都灌上鐵汁。不料工匠們不勝勞役,用“厭勝法”表示憤怒。氣急敗壞的朱元璋把大批工匠殺掉,衣錦還鄉的計劃也因此而落空。要不然,淮河南岸那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貧瘠小村,就真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首都。文章摘自:《書屋》2013年第3期(本文系節選),作者:張宏杰【原標題:朱元璋節儉成盲目本能:早飯只吃蔬菜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