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么說,《資治通鑒》是由一段段的細節(jié)和現(xiàn)場報道組成的,按照現(xiàn)在的理解,就是由一段段視頻構成的。這個功夫不容易,對比一下后來的《續(xù)資治通鑒》就明白了,作者畢沅是清朝狀元,固然有才,但他編的《續(xù)資治通鑒》實在沒法看下去,為什么?因為缺乏細節(jié),經常有大堆模糊抽象的文字充斥其間。可見編輯不是那么好當?shù)模瑺钤獊懋敹嘉幢睾细瘛?/p>
新聞從業(yè)者,是不是要有這么一個想法:我做過的報道,我編過的新聞,將來能不能入新聞史?而入史的標準之一就是有沒有細節(jié),有沒有現(xiàn)場感。
司馬光也有編者按:
重在理性引導 注重歷史正能量
有人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渲染陰謀權謀的大匯編,我個人是反對這種說法的。要說關于權謀和詭計的記載,《史記》比《資治通鑒》多,司馬光不是八卦雜志的編輯,他是一位有歷史使命感的編輯,司馬編輯的使命就是采編千年以來的新聞,然后有資于治。
誠然,《資治通鑒》本著實錄的原則,記載了史上很多暴力、血腥和陰謀詭計,但司馬編輯沒有沉溺在史實中,他還很重視對受眾的引導。
他不會將史上的負能量當成真理售賣,《資治通鑒》里的“臣光曰”,其實就是編輯手記或者編者按,司馬編輯通過這些長則一千多字,短則幾十個字的文字告訴受眾,什么是史上的負能量,而這種負能量是可以避免的,怎樣操作,才轉換成正能量。讀史書,不光是知道已有的史實,了解幾個故事而已,還要知道有所趨避,有所堅持,有所不為。也就是說,不光告訴你發(fā)生了什么,還要告訴你該怎么面對,該怎么處理。
因此,如果讀通了《資治通鑒》,應該有著樂觀的人生觀,堅強的世界觀,而不是沉溺在材料當中。這就是引導的功夫了,而在引導方面,司馬編輯那118處“臣光曰”是功不可沒的。其實,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觀是很樂觀的,認為歷史是可為的,重視人的修養(yǎng)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介入。而西方有一些學派則認為歷史發(fā)展的負能量是無法阻擋和化解的,人再怎么積極作為,也不會有樂觀的結果。更有一些寫史評的人,則把歷史上的負能量當成正能量售賣,宣揚所謂負面的做人秘訣,對社會倫理的殺傷性不小。
因此,讀一讀《資治通鑒》,有助于建立健康良性的歷史觀和社會感,當然,司馬編輯的儒家論史觀點也有過時的地方,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劉黎平)【原標題:司馬光被譽"史上最佳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