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我們一家命運與高考緊密相關——對話作家王散木

2013/7/22 15:31:42 點擊數: 【字體:

    王散木,河南固始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東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雜志簽約作家。

    網易新聞:您的家庭出身是什么,參加1977年高考時有多大年齡?

    王散木:我就是一個來自河南農村的孩子,1954年生的,恢復高考那年我就參加考試,時年23歲,已經結婚了。高考與我的命運緊密相關。

我們一家命運與高考緊密相關——對話作家王散木
資料圖:作家王散木

    網易新聞:您第一次高考的結果是什么?

    王散木:說來很戲劇性,我參加高考時,文化根基比同齡人還是強很多,因為我當時是中學老師,好歹天天接觸著書本,愛好文學,經常搞點創作。

    但因為我填表時,在“婚否”這一欄中,老老實實填上“已婚”,結果我的考分高出河南省錄取線30分,卻落選了。第一次恢復高考,必竟是第一次,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不是很正規很公平。當年河南省規定,已婚的人參加高考,分數必須高于錄取線100分才給予錄取。所以不少比我分低的考生讀大學了,而我讀大學卻是27歲的事了。

    我的語文考了115分,滿分是120分呢,作文占了70分。我還記得,當時作文有兩個題目,一題是: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二題是:為抓綱治國初見成效而熱烈歡呼。

    網易新聞:你為什么說高考與你的命運緊密相關,稱自己是高考受益者?

    王散木:知道嗎,當年我們農村孩子要想有個好前程,跳出農門,只有兩個出路,一是參軍并獲得提干,留在部隊;二是讀大學。這樣你就變成非農戶口,成了吃“商品糧”的了。

    網易新聞:高考前,你在做什么工作,為高考作了哪些準備?

    王散木:說來話長,1972年我高中畢業,部隊曾到學校想選拔有點文化底子的人去當兵。來選拔的首長看上了我,叫他手下對我說:當兵以后,到我那里做文書工作。但沒想到,最后還是沒當成,具體原因不清楚。不過首長很夠意思,還跟我見了一次面,勉勵說:以后有機會。哎,有些事情,我們也無奈。

    畢業后,大隊村小學缺老師,本來是想去那當老師的,而且我是高中生,很有優勢,但是最后當上老師的卻不是我,是我們生產隊長家里的孩子,我初中的同學,當時他是我們班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所以一氣之下,我決意去當農民工,參加興修水利去,干拉沙石的活。在這里遇到幾個很好的生產干部,說我一高中生,有文化,干這活可惜,干脆調我去搞記工分的工作,我干這活一絲不茍,不管你是誰,拉了多少沙石,我就記多少,不講情面,很公平,大家對我評價挺好。

    不久,遇到我的高中老師,他剛辦了一所高中,找我去當老師。于是我就當上了介于公辦教師和民辦教師之間的一種特殊教師,當時稱為“代課教師”。當時曾想,就在這高中好好干一去了。我一個高中生,去教高中,說來也很可怕,用我們老家話講,叫做“凈屁股騎老虎、潑皮膽大不知羞”,可見那個時候的教育狀況。我在學校教語文,歷史,地理。

    聽說要高考了,很高興,只有一個月的復習時間,其實我還真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復習,白天上課,晚上還帶著孩子們去看露天電影。

    網易新聞:那個時候,實行推薦制,你覺得公平嗎?

    王散木:絕對不公平,我有切膚之痛。其實早在1976年,我有一次上大學的機會。我們那要推薦一名工農兵學員,考試很簡單,就是寫一篇作文。考完,鄭州大學一教授對我說:“你,我們錄取定了。”結果,下發錄取通知時,名字改了,不是我,而是我一高中同學,他是我們公社文教助理的侄兒。

    當時的工農兵學員指示分到縣,縣再分解到公社,鄭州大學一看,錄取的不是我,堅決沒要,干脆主動把這個指標取消了。不過,我這同學讀不成鄭州大學,最后還是去讀了黃川師范學校。我再一次錯過了這個機會。那會,很多工農兵學員其實是基層干部的親戚。

    網易新聞:你能回憶一下參加高考時的情形嗎?

    王散木:記憶深刻啊!1977年冬天,我們公社就我和另外一人通過政審,參加高考。記得考試的頭一天,下著大雪,腳踩下去有半尺深,交通都中斷了,只能靠兩條腿走路。

    我們兩個人,早上七八點從村里出發,踏雪趕赴縣城,不到30公里的路程。走到一半時,我那同伴在淮河支流一橋上一屁股坐下去,說實在走不動了,不想去了。我說,不行,非走不可,把他生拉硬拽扯起來,繼續趕路。一直走到晚上七八點,才趕到在縣教育局師訓班報到,里面負責接待的一位老師,正好是我高中的外語老師,看見我們一身是雪,立馬招呼我們吃飯。睡了一我,第二天就參加考試了。

    網易新聞:這一次考試你因為結了婚的而落榜,后來讀大學又是怎么回事?

    王散木:1981年,我27歲,再次參加了高考,恢復高考后第二年起,就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公平了,很多原有的限制條件逐漸取消。那一年我再考的時候,不管你結沒結婚,同樣的試題,同樣的錄取分數,我就這樣考上了大學。

    讀了大學,命運從此改變,畢業后當了中學老師,又被抽調去寫縣志縣黨史,本來有幾次機會調出來,從事其它工作,但當時因為教師奇缺,嚴格禁止師范生調出教育部門。后來又到中專當老師,搞方言研究,被破格評為講師。當時我在職稱上再往上走,不太可能了,因為全國還有大量文革遭受迫害的老教授老學者要恢復待遇,得優先考慮他們,講師在我們中專學校,已經到頭了。

    多年后,我又去從事新聞工作,但文學創作一直沒停,直到2004年,我來到廣東東莞,正式成為專業作家。

    網易新聞:聽說你的孩子們也剛考上大學,一家人的命運跟高考關系很緊密。

    王散木:可以這樣說,我有四個孩子,除了老大工作得早,其它三個孩子都是大學生。今年,我最小的兩個孩子,一個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一個考上江南大學。

    網易新聞:今天,回過頭來,你怎么評價當年恢復高考?

    王散木:非常正確的決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科技文化來支撐,出路當然是教育,否則,這個民族沒有希望。【原標題:我們一家命運與高考緊密相關——對話作家王散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網易 2009-8-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