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您勝利了……”陜師大教授李震向胡征先生的遺體深深鞠了一躬后,結束了自己的發言,完成了對這位一生歷盡坎坷的老詩人的致敬。昨日上午,殯儀館告別廳內,那幅液晶挽聯正在閃爍,“一世英名文壇豪杰詩骨錚錚風流錦繡千萬代;半生戎馬征途險峻正氣堂堂蒼涼悲歌九十載”。
以九旬之身于1月29日辭世的詩人胡征躺倒了,帶走了人們深深的敬意與感慨。
中國作協、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社科院等送來的花圈,素花朵朵,挽帶飄飄,在冬日的清晨,肅穆地裝點著胡老的靈堂。
勝在氣勢磅礴的詩作
“在這個平靜的早晨,我們來這里送別一位老人,但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雷濤沉痛地開宗明義。告別儀式后,雷濤對記者表示,作為一位著名詩人,胡征創造過不可磨滅的輝煌,他氣勢磅礡的長詩《七月的戰爭》與《大進軍》,今天讀來,使人仿佛聽到劉鄧大軍躍進大西南的金戈鐵馬之聲,在詩歌領域,無論是創作實踐還是理論建樹,胡老的成績都令人高山仰止。胡老的辭世,使文學界失去了一位優秀作家,社科領域失去了一位貢獻突出的學者。“胡老一生,確實如挽聯所言,是詩骨錚錚、正氣堂堂”,與胡老平生交往頗深的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徐燁對記者表示。徐燁稱,胡老是一個秉承了真正的藝術精神與人格精神的大寫的詩人,作為“七月詩派”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一生堅守著自己的創作及人生理想,他的創作十分勤奮,他的信念十分堅定,在經歷了人世間那么多突如其來的變故之后,兩次牢獄之災、兩次喪子之痛、妻子的悲憤辭世這些嚴峻的人生打擊之后,胡老能始終堅守著自己獨立的精神天地,筆耕不輟,令人感佩。
著名評論家、省文聯副主席肖云儒自稱是胡老的一個崇拜者,“胡老一生,在時代與個人命運深沉的變化之中,經歷了青春的追索、中年的幻滅與晚年的超越。以詩歌為例,他的一首《詩問》是一百多個發問,氣勢磅礴,一瀉千里,類似于屈原的《天問》,只發問而不作答,但僅是這些發問就可以使人感受到他的深度、高度,特別是他晚年,從精神的高空俯視社會,俯視人生,已經進入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勝在淡泊達觀的人格
西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劉衛平憶起了一件往事,當時有個研究生要做一個關于胡老的課題,劉衛平就帶著這位學生一塊去胡宅拜訪,談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胡老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歷經滄海桑田的老水手,平靜而從容,睿智而達觀,話不多,但能讓人感覺到一種沉雄而博大的氣息。最難能可貴的是,經歷了歲月的風霜之后,他沒有變成精神委頓的冬烘先生,也沒有把才華與棱角磨平,更沒有憤世嫉俗或怨天尤人,而是變得更加智慧、更加達觀,值得人們發自內心地尊敬。
著名評論家李星認為,胡征從知識青年投筆從戎,后來到文學藝術部門,可謂是一位學者型的詩人,在陜西詩歌界有廣泛、深刻的影響,他完全是軍人習慣與文人習性的結合,雷厲風行、嫉惡如仇、剛直不阿,在不得志的情況下又能很達觀,很從容,這在當時陜西的文學界是絕無僅有的。一直很敬仰這個人,接觸過很多次,這個人一看就沒有外在的包裝,經常是很真誠地對待年輕同志。
勝在百折不撓的信念
“胡老畢生體現了信念二字”,省文聯副主席黃道峻到胡老家中吊唁之后,感慨頗深地說:“胡老對藝術、對生活,一直有著非常堅定的信念。”2002年,黃道峻曾與《中國藝術報》總編一起去拜訪胡老,胡老當時談了很多,大家還看到了一張相片,胡老的妻子辭世時手里拿著那張登著大兒子被害的報紙,全場許多人淚流滿面,只有胡老眼神平淡地望著窗外,語氣平靜,神情中的那種清澈、淡泊,令人動容,使人尊重。黃道峻接著說,胡老是一個讓人深沉慨嘆并思索命運的人,他一生遭遇了無數坎坷,但始終忠誠于自己的良心、良知與信念,而這位當年叱咤文壇,用詩歌頌美好生活的老人,內心到底經歷了何等的悲情體驗,無人知曉。
專程從美國趕回來的胡老的孫子胡朝,在越洋航班上寫成了一篇發言,他感嘆,從叔叔、爸爸到爺爺,都曾遭遇過種種磨難,他自己也在不斷反思、痛苦。胡朝語氣平靜,現場有人泣不成聲。
“一叢鮮花開在碾盤下/藍的是淚,紫的是血,紅的是傷疤/不怕霜打,不怕高壓/青埂峰下將有異香噴發/遲開的花朵,晚熟的莊稼/種子埋得越深,生命強度越大……”肖云儒特意在電話那頭讀了這么一段,“百折不撓的信念,這是胡老一生的自喻啊……”本報記者 王鋒
■胡征生平
胡征1917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縣,1938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至1948年在晉冀魯豫邊區文聯任研究員、編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任隨軍記者;1949年秋至1955年春先后任“二野”《文藝工作》主編;1956年冬至1980年春曾在西安《延河》編輯部任編輯、主任,“文革”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冬至1980年春調往寶雞師院中文系任教師;1980年夏至1987年5月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從事文學研究工作,1987年離休(享受副廳級待遇),1994年10月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其作品有:《詩的美學》、《胡征詩選》、《魯西南會戰》、《問心集》。長詩《七月的戰爭》和《大進軍》,曾于1953年獲得鄧小平和賀龍簽發的西南軍區文學創作一等獎嘉獎令。
■記者旁白
他們并未離開
對陜西的文壇而言,這真是一個“多逝之冬”。不算冷的冬天里,因一位位老人的離去,而使我們隱約感到了冬的氣息。
不到20天的時間內,一位位赫赫有名或隱潛多年的文壇老人相繼離開了我們。1月14日、15日、16日,陜師大的三位著名學者辛介夫(95歲)、江弘基(95歲)、黃永年(82歲)相繼辭世,一所校園內,三天內連殞三員宿將,令人扼腕長嘆,痛何如哉!1月29日,詩人胡征(90歲)辭世,1月31日這一天,詩人田奇(79歲)在西安辭世,“戰士作家”崔八娃(78歲)在安康辭世。是的,我們不得不如此集中地承受著一次次切膚之痛,看著病魔或者自然規律的無情巨手從文壇的肌體上切下了讓我們曾引以為豪或長相依傍的珍貴切片,而那被切掉的,將成為陜西乃至中國文壇永遠值得珍藏的精神文化標本,“并且無可朽腐”。
按說我們用不著太過悲傷,畢竟他們都稱得上是壽終,最“年輕”的也已是78歲高齡。但追思他們的風雨歷程,我們仍抑制不住思念的潮水,一次次漫漶過我們心靈的影壁,他們的作品永存,他們的人格永存,一次次定格、顯影,燦燦發光。
毫無疑問,他們并未離開,他們不會離開,在后來者的追懷與思索面前,他們重生,他們永存。王鋒【原標題:胡老 您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