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吳萬夫訪談錄

2013/7/22 17:36:20 點擊數: 【字體:

    陳 勇(中國作協會員,小小說作家網特約評論家,以下簡稱陳):魯迅棄醫從文,成為中國文學的一面旗幟。你棄醫從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文學成就。你棄醫從文的動機與目的何在?

  吳萬夫(1969年12月出生,中國作協會員,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大圖文公司編輯室主任,以下簡稱吳):關于棄醫從文這個話題,幾位采訪我的作家、評論家及記者朋友們均涉及過,因為道路選擇的相似性,他們很自然地拿我與魯迅先生作類比。說實話,每當他們提及這個問題,我都有些緊張,很汗顏。魯迅先生是一座豐碑,永遠是我敬仰的大師,拿我與魯迅相提并論,未免會讓我惶惶然(事實上我是沒資格的)。

  你要問我棄醫從文的動機和目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從小所處的家庭環境非常艱難,兄弟姊妹多,母親十余歲時就雙目失明了,父親也長年有病,可謂債臺高筑,常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苦不堪言。就是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讓我從小就立下志愿,長大了要做一名作家,為我苦難的父老鄉親著書立說,寫出他們的喜怒哀樂。在這一點上,我倒是時常為自己選擇文學而自豪,因為我覺得,文學是表達我心靈的最好一種方式。

  人生總是為理想而活著,就像鳥兒牽掛藍天選擇了飛翔。我從小的愿望是考上大學,當一名人民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傳經布道,解惑授業,覺得做老師是最為神圣的。但因為家庭的原因,我又清醒地認識到,我即使能考上大學,貧窮的家庭也沒法供我上得起大學,我別無選擇。我開始之所以選擇醫學,純粹是出于一種人類最樸素、最本真的愿望,那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生存,為了學會一門可供吃飯的技術;但當我真正意識到手術刀只能解剖肉體,而無法游走在更多人的精神層面時,我毅然選擇了棄醫從文。關于這一點,我不想矯情地避諱,我確實是選擇了與魯迅一樣的路子,無論我的選擇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但我的愿望是真摯的。雖然我不可能取得大師那樣的皇皇成就,但我會向大師看齊,始終把他們作為我的人生坐標。至于結果如何,我不敢妄下斷言,但我會像每個人一樣,堅信一個道理:過程是美麗的。

  陳:在寫作過程中,你是如何處理小與大、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歌頌與揭露之間關系的?

  吳:你的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我一下子回答出來,還真有一些難度。如果就你的這些問題一一展開回答,就不是三言兩語的事情了,也不是在“訪談錄”里輕易就能解決得了的,因為這些問題是每位創作者都會面對的課題。如果讓我簡單地概括如何處理這些關系,我想作家首先要把握一個“度”字。打開詞典或是在百度搜索,對“度”的解釋多達十幾條:1. 計算長短的器具或單位;2. 事物所達到的境界;3. 哲學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如何處理好“長”與“短”的關系,說穿了還是離不開一個“度”字。一個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如何處理小與大、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歌頌與揭露之間的關系,“度”就成了一把檢驗你的藝術水準的標尺。關于描寫二戰的作品很多很多,但美國作家奧萊爾的《在柏林》,用了不足400字,就表達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其震撼力和沖擊力絕不遜色于任何鴻篇巨制和殘酷的戰爭電影。同樣,一個宏大的題材,當你處理不當,或是缺少了藝術把握和駕馭的能力,寫出的東西少了“內核”,沒有多少實質內容,自然會被別人丟棄一邊的。如何處理“小與大”,也是對每位作家的智慧的考驗。

  作家在創作中一定要遵循藝術規律,要明白生活的真實不等于藝術的真實。常常,我們會聽到某人對某部電影或小說指指點點道:“這個地方看起來就很虛假!”“這個地方一點兒也不真實!”……顯然,被人們指認為“虛假”和“不真實”的地方,就是因為作者閉門造車、胡編亂造,在創作中違背了藝術規律。有時候,生活中發生的某個事件或細節,屬于個例,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使真實地發生和存在,但因為不具有普遍性,當我們不加藝術處理而直接照搬到作品中,難免會讓人質疑。

  說到“歌頌與揭露”的問題,也值得每位作家深思與警醒。生活有真善美,自然就有假惡丑,這是生活規律,是兩種對立的哲學范疇。我們歌頌“陽光”,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積極向上;我們揭露“陰暗”,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珍愛生活。因此,大而無當的“歌頌”,有給人淪為“政治工具”之嫌;沒完沒了的“揭露”,難免令人產生消極頹廢情緒,這是一個民族不可取的。“歌頌與揭露”,應該是一種辯證關系,需要作家冷靜客觀地面對。

  陳:你為何格外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與生存狀態?你特殊的生活經歷,是否成為你寫作的精神財富與動力?

  吳: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小人物(又曰底層人物)則是構成整座塔的基座。歷史雖然是由勝利者寫的,但站在金字塔最底層的,仍然是無以數計的小人物。關注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表達他們的情感訴求,應該是每位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無論哪個國家的政黨或政要,都不會忽視這種來自民間的立場和聲音。表達對底層人物的關切,其實是關乎整個社會平穩、有序、健康、和諧地發展,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最起碼的態度。由于我出身于農村,這多年又一直漂泊在城市,所以對底層人物一直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自然對他們投過去更多溫情的目光。他們為我們的社會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付出了很多血汗,但勞動與報酬往往很難成正比,是社會保障系數最低的一群人,由于身份地位諸多原因,依然遭到來自方方面面的誤解甚至歧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關注他們的生存際遇,其實就是梳理我們社會不和諧的聲音。

  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一名作家,只有經歷多了,才能對人、對社會乃至整個時代有了全新而深入的把握與理解。人,總是在不斷的經歷中,才能感知更多的人和事,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經歷,對一名作家來說,是取之不竭的礦藏,是創作的源泉。古人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你經歷多了才能長學問,只有你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這些都是強調生活經歷的重要性。苦難的生活是每個人都不希望面對的,但對于一名作家而言,未必就是壞事。無論生活的逆境對我多么嚴酷,我從沒有頹廢沮喪過,我總是告誡自己說,這是上帝對我的磨礪,是饋贈給我的最好禮物。無論順境或逆境,我對生活始終懷著虔敬、感恩之心。由于特殊的生活經歷,在我的心中總是涌流一份別人無法體會的情感,想寫的東西很多,信手拈來,都會成為我的創作素材。因此,特殊的生活經歷對我而言,確實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與動力。

  陳:《阿香》堪稱同類題材的佳作,作品的思想與傾向是“從場面與情節中自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作家網 2010年9月2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