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永遠的朱秀海

2013/7/24 16:36:06 點擊數: 【字體:

    最早知道朱秀海的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那時,我剛從地方大學畢業,來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做編輯。為了盡快地讓自己熟悉工作,自然要對軍事文學進行一番"惡補",《解放軍文藝》、《昆侖》以及新時期以來出版的軍事題材的長篇小說一摞摞地放到了我的書桌上,我也因此而沉入到中國當代軍事文學發展的歷史之中。讀著讀著,朱秀海的名字赫然映入了我的眼簾,從發表在《昆侖》上的中篇小說《深夜十一點鐘的火車》,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癡情》,再到當時正在引起文壇熱烈討論的長篇小說《穿越死亡》,朱秀海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這個剛從學校出來,因看多了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而對當代人的作品頗為挑剔的青年學生的視野。盡管還沒見過朱秀海本人,但我的腦海中已經矗立起了一個具有傲岸的藝術個性,并對戰爭與人性有著自己獨到思考的作家的形象,我開始想象,作家具有什么樣的經歷呢,莫非,他參加過戰爭,否則,他對戰爭與人性的體驗,何以會如此的鮮活呢?

    幾年之后,在一次與文學有關的會議上見到朱秀海,我首先就向朱秀海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笑笑,開始向我講述了他在20歲多歲時親身經歷的那場戰爭。和他的同齡人一樣,朱秀海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可是,突然之間,他便被置于戰爭的硝煙炮火之中,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留戀。他所講述的一個故事直到今日仍讓我記憶猶新,由此也可見出那場戰爭對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那是戰爭打響的前夕,他所在的部隊挖好了足以容納三分之一參戰士兵的墓坑,也就是說,戰爭一打響,或許有三分之一鮮活的生命就要永遠地睡在他們自己挖好的墓坑中了,對于一個從未參加過戰爭的年輕人來說,那是怎樣的悲壯啊!朱秀海說,他當時的師長是一個高個子的男子,他望著那些墓坑,抽著一根煙躺到了里面,他說,先要為那些犧牲的將士們試一試躺在里面是不是舒服。約莫抽了一支煙的功夫,師長從那墓坑中站了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用濃重的家鄉口音說,唔,翻不開身嘛!每每想到這個屬于朱秀海的故事,我都會想到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那些抽象的詞匯,在這個故事面前,那些抽象的詞匯變成了鮮活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讓我更多想到的還是朱秀海作品中那些被攝入到他的作品中的人和事,《癡情》中那個滿懷期待等來的卻是羞辱的等待兒子的母親獨特的心理世界,《穿越死亡》中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所表現出的既符合軍人的性格特點與英雄主義情懷,同時也不乏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人物,無一不體現出了朱秀海獨特的對于戰爭與人性的感悟,因為獨特而鮮活,也因為獨特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只屬于他個人的獨有的藝術特質。由此,我也想到了差不多和他同時走上創作道路上的其他作家們。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文學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作家們終于擺脫了"文革"十年對他們的各種束縛與羈絆,而使文學回歸到了文學本身。人道主義的旗幟再次得到張揚,作家們從個體的經驗出發,表現人的情感,人的命運,出現了一批在當時看來足以令人振聾發聵的作品。朱秀海當時作為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沒有趕上那次文學的潮頭,但當時的文學潮流毫無疑問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幾年之后,他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審視軍旅人生,并以獨特的藝術個性闖入軍旅文壇。當然,朱秀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還得力于他的軍旅人生。在同齡的年輕人們致力于幸福而快樂地享受人生、張揚個性、實現自我的時候,他卻一腳踏入紀律嚴明的軍營,還未來得及勾畫對未來人生的夢想的時候便捧著一顆年輕而鮮活的生命而走向了戰場,不過,這段時間的戰爭體驗除了給他以獨特的戰爭體驗外也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意識到了一個軍人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也融化到了他日后的創作中,使他更多地從民族的大我中去思考問題,即使非常自我的個人體驗,他也能夠從民族的大我的角度加以審視與觀照,這使他的作品有一種大氣凝重之感,《穿越死亡》、《波濤洶涌》《音樂會》等作品,無一不是通過鮮活的個體而表現民族的歷史進程或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凝重大氣之作,即便是近年一經觸電便紅遍了大江南北的《喬家大院》,也具備一般的影視作品所不具備的深刻與深邃。滄海桑田,大浪淘沙,新時期文學也走過了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當時活躍的作家或曇花一現,或沉入商海,堅持下來的已經算得上鳳毛麟角了,而朱秀海則從《深夜十一點鐘的火車》后,幾乎每一個時期都有重量級的作品問世,從《癡情》到《穿越死亡》,從《波濤洶涌》到《音樂會》及至近年來讓他躋身于國內一流編劇之列的《喬家大院》,顯示了朱秀海扎實穩健的創作道路,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來自于他作為一個軍人作家的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也來自于他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上的豐富鮮活的生命體驗。在朱秀海的所有作品中,最讓我情有獨鐘的還是出版于2001年的《音樂會》,這不單單是因為在當時許多出版社都看好這部書稿的時候,朱秀海將耗金盡五年心血的沉甸甸的書稿連同一份信任交給了當時還是第一次編輯長篇小說,從事編輯工作的資歷也還算比較淺的我,更因為這部七十多萬字的大作所產生的震撼人心的美學力量對我的深深打動。如今,七八年的時間過去了,我也從一個年輕編輯過渡到了"老"編輯的行列,編輯過的長篇小說作品,一時也很難統計出一個確切的數目了,但最讓我難以忘懷,也最讓我感到驕傲的還是我編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音樂會》,我甚至覺得,在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史上,能把戰爭的殘酷與戰爭中的人性寫得那么透徹,那么淋漓盡致的當屬《音樂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會》在中國軍事文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甚至可以和國外的一寫戰爭或軍事題材的作品相媲美。當然,《音樂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來源于朱秀海早年的戰爭經歷,還有他寫作長篇報告文學《黑的地紅的雪》中對東北抗聯歷史的介入。抗聯堅持抗戰十四年,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而朱秀海在《音樂會》中卻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作為切入點,這樣,戰爭的殘酷不但與女性柔弱的生命形成對比,還以小女孩對她一生所經歷的唯一的一次真正的"音樂會"的緬懷與向往表現人類在置身于死去比活著更容易的極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戰爭的步步深入,小女孩美好的人生夢幻一個個破滅,而她卻在戰爭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虛擬的"音樂會",在那場"音樂會"中,人性的崇高與卑下,人性的偉大與莊嚴等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英子在她人生的花季經歷了殘酷的戰爭,而她的人性也在戰爭中的生與死,愛與恨中得到了升華,并完成了一個小女孩到母親的轉化。一部《音樂會》可說的東西的確太多了,它甚至具備了世界戰爭經典作品中的許多因素。在朱秀海的創作道路上,《音樂會》無疑是一座高峰,但高峰同時也是讓人望而卻步的,我想,這也是自《音樂會》出版至今,找朱秀海甚至找到我這位責編聯系影視該編權的電視臺、電影廠甚至私人公司不計其數,但最終卻沒了下文的原因吧,即便是圖書的印數,也遠無法和我在《音樂會》之后所編輯的作品相比,但我仍然為作為我的編輯之初的這部作品而驕傲!市場或者是影視改編并不能說明一切,一部思想含量豐厚的作品,總得給人接受的時間吧;再者,這畢竟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又有幾個人愿意靜下心來,靜靜地讀讀書,思考一些遠離日常瑣碎的形而上的問題呢?不過珍珠終究還是珍珠,無論埋在塵埃中有多久,總有塵埃落盡,發出光彩的那一天的。我相信會有那么一天。

    我還相信,朱秀海創作的步伐將更為矯健,在他的創作道路上,還會出現新的高峰,比如《音樂會》,還比如《喬家大院》!……一個作家,總是要在不斷地超越前人,并超越自我中開辟出新路的,毫無疑問,朱秀海有這種能力,也有這種氣魄!驹瓨祟}:永遠的朱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 2008年05月2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