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 我終于來到了偏關 , 對梁老師犧牲前后的情景 , 才有了比較真實詳細的了解。
" 七七 " 抗戰爆發后 , 梁雷受黨的委派到山西參加了犧盟會 ,被任命為犧盟總會雁門戰時工作委員會主任兼雁北 13 縣的游擊司令。 1937 年 9 月 13 日 , 梁雷和他的戰友率領 30 多人從太原趕赴雁北。他們一路走 , 一路發動群眾 , 組織群眾參加抗日。當時晉西北一片荒涼 , 一片混亂。國民黨、閻錫山的軍隊和地方官員 , 在日寇未到之前 ,即紛紛棄城逃跑 , 一些漢奸、土匪和散兵游勇便乘機禍害人民。梁雷一方面積極組織游擊隊 , 一方面還要鏟除鎮壓這些敗類 , 保護群眾的利益。
有一次他們來到距敵人較近的平魯縣城 , 舊政府已經解體 , 縣長攜款潛逃。城內風聲鶴唳 , 人心惶惶。梁雷率隊到來 , 給群眾極大的鼓舞。人們奔走相告 :" 八路軍抗日來了 !" 紛紛到城外歡迎。有幾個老人見到梁雷就跪地不起 , 流著眼淚說 :" 你們是來救我們來了 !"
晉西北及雁北地區 , 素來地廣人稀 , 生活極其貧苦 , 再加上氣候嚴寒 , 兵荒馬亂 , 使梁雷他們的生活十分艱苦。有時候 , 他們路過一些村莊 , 十室九空 , 連一只狗也看不見。吃不上飯 , 睡不好覺更是經常現象。但梁雷始終保持朝氣蓬勃的樂觀情緒 , 整天穿一身農民的衣服 , 樂呵呵地鼓舞大家抗戰的信心。
9 月下旬 , 日軍開始向雁北逼近。梁雷便把雁北 13 縣的抗日中心建在偏關縣城。國民黨的偏關縣長逃跑了 , 他便成為偏關第一任共產黨員縣長。為了迅速地發展抗日武裝 , 他派遣大批抗日救亡工作隊 , 化裝成農民到雁北敵后農村去組織抗日游擊隊。 臨行前 , 梁雷總是一遍遍地叮囑大家 :" 在敵后開展工作 , 首先要注意聯系群眾 ,多和窮苦農民交朋友 , 要向他們指明亡國奴不如喪家犬 , 不抗日沒有活路。 "
短短幾個月 , 雁北 13 縣就建立起 13 支抗日游擊隊 , 人數多的 200多人 , 少的也有百余人。在群眾支持和掩護下 , 他們勇敢地抗擊了日偽軍的進犯 , 并到處伺機襲擊敵人。血與火的戰事考驗 , 使這些人民的武裝逐步成長壯大起來。不久 , 就傳來了朔縣游擊隊連打勝仗的捷報 , 傳來了右玉、平魯兩縣游擊隊相繼收復右玉和平魯縣城的喜訊。從此 , 晉西北抗日局面一下子打開了 , 抗日的烽火熊熊燃遍了雁北 13 縣。
梁雷所在的偏關縣 , 抗日活動開展得更是如火如荼。抗戰歌聲響入云霄 , 送夫送子參加游擊隊的絡繹不絕。新組建的近千人的游擊大隊群情激奮 , 斗志昂揚。偏關縣在梁雷的領導下 , 不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和黨的組織 , 而且還建立了戰地動員委員會、農民救國會以及青年、婦女、兒童等等組織。同時還創辦一份報紙 , 報名 " 怒吼 " 兩個字也是梁雷親自題寫的。這期間 , 梁老師把所有的精力都技投入到抗日斗爭中。他在一封給姚雪垠老師的信中豪邁地寫道 :" 我正在這里導演一幕戲 , 背景是荒山加荒山 , 伴奏是槍聲加炮聲 , 演員是雁門關外 13 縣的游擊隊員 , 演的是抗日健兒反擊日偽軍的武打戲。觀眾是四萬萬五千萬不愿作奴隸的中華兒女 ! 它比歷史上楊家將鎮守邊關抗擊番邦更加熱鬧壯烈 , 更有意義。 " 又說 :" 天氣越過越冷 , 但我的血一天比一天熱了。 " 在另一封信里他欣喜地講到 :" 由于在斗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自衛隊增多 , 我們已二次收復了平魯、收復了右玉 , 保衛了偏關。在雁北各縣展開了大 規模的游擊戰 , 一直伸展到綏遠的清水河及殺虎口外…… "
1938 年 2 月 25 日 , 日偽軍 2000 余人進犯偏關。梁雷率各路游擊隊配合八路軍一二 O 師警備六團開展游擊戰 , 重創了日偽軍 , 打退了敵人的進犯。三天以后 , 惱羞成怒的日寇又調集坂垣師團一部 , 分兩路大軍壓境侵占了偏關縣城。梁雷和縣委、縣政府的干部一方面組織群眾疏散轉移 , 堅壁清野 ; 一方面把游擊隊主力拉到偏關南山 , 堅持敵后游擊戰爭。
這一年的 3 月 18 日 , 該是偏關歷史、山西人民抗戰史上值得記載的日子。這天凌晨 , 由于叛徒的出賣 , 日寇派精銳部隊突襲梁雷所部的駐地柏家嘴村。當時游擊隊主力均被梁雷調遣在外 , 村里只有偏關縣直機關干部和少數警衛戰士。戰斗來得那么突然 , 很多干部戰士還在睡夢中。槍響以后 , 梁雷迅速沖出屋門 , 指揮戰士抵抗已經進村的鬼子。在生死存亡千鈞一發之際 , 他一面指揮機關干部和群眾突圍 , 一面帶領少數戰士邊打邊退 , 斷后掩護。經過半個小時的激戰 , 絕大多數干部戰士都安全沖出鬼子的包圍 , 順著山溝轉移了 , 而最后一個離開村莊的梁雷 , 因穿件黑色大衣目標顯著 , 卻被敵人密集的子彈擊中 , 倒在村外。鬼子立即喊叫著圍了上來。由叛徒漢奸指認 , 鬼子才知道這個滿身是血 , 雙目圓睜 , 緊握著打空了匣子槍的年輕人 , 就是他們聞名喪膽的八路軍偏關縣長 , 威震雁北的抗日游擊司令。當時梁雷尚未犧牲 , 只是滿身重傷倒地不起。殘暴的日本鬼 子 , 立即一頓刺刀把他活活刺死 , 而后又毫無人性地用馬刀砍下梁 雷的頭顱 , 帶回偏關 , 血淋淋地懸掛在南關的城門上……
群眾進出城門 , 無不低頭掩泣……
梁雷犧牲以后 , 雁北 13 縣的人民群眾悲憤萬分 , 紛紛參軍參戰 ,誓為梁雷司令報仇雪恨。連當時擔任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也公開發電國民政府行政院 , 表揚梁雷縣長英勇作戰 , 壯烈殉國。偏關的群眾和游擊隊戰士幾次想把梁雷的頭顱搶回來 , 后被敵人發覺又急忙把它轉移到清水河縣 , 掛在那里的城頭上。以后幾經爭奪就不知下落了。
當地群眾只得含著熱淚把梁雷無頭的遺體安葬在柏家嘴村外的高地上 , 直到解放后才遷往縣城。
梁老師是 1913 年農歷正月初二日生 , 犧牲時年僅 25 歲。
( 四 )
第二天一早 , 我們帶著花圈前往城外的烈士陵園。梁雷老師的墓地就建在陵園中。陵園規模不大 , 迎面立著一座長劍狀的紀念碑 ,上面寫著 :" 為人民而死重如泰山。" 在人們的指引下 , 我找到了梁老師的墓冢。墓很小 , 用水泥砌成 , 周圍已長滿了蒿草。一塊一米高的灰黑色石碑立在墓前 , 上面刻著 " 梁雷烈士之墓 " 六個大字。既沒有年月日 , 也沒有死者生平的任何記載。墓前種了一棵松樹 , 剛剛長有一人多高 , 看上去也不過才栽種幾年。一種冷落荒涼的感受使人心碎。
我恭恭敬敬在梁老師墓前獻上了花圈 , 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 心中剛默默說了一句 :
" 梁老師 , 您的學生來得太晚了 !" 一陣心酸 , 眼淚就再也控制不住了。有那么多年輕人在場 , 我實在不愿意失態 , 但多年沉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