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高齡的柴成文,曾是朝鮮停戰談判中方聯絡官,對于48年前那場舉世矚目的停戰談判,他記憶猶新:
自朝鮮戰爭爆發之后,中朝兩國軍隊并肩作戰,到1951年5月底,經過五次大的戰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受到沉重打擊,損兵折將23萬多人,從鴨綠江邊敗退到三八線。美國統治集團開始醒悟,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勝利的曙光。此時的美國國內更是異常混亂,國會為此事吵得不可開交,美國公眾也對當局不滿,它的主要盟國則擔心美軍深陷朝鮮從而削弱在歐洲的力量。
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提出停戰談判的請求。出于和平考慮,我國政府接受了美國政府的提議。
柴成文回憶說,第一次談判是1951年7月10日上午,地點是位于三八線上中朝控制區域內的鳳莊,一張鋪著綠色臺呢的長方形條桌東西擺放在談判大廳里,長條桌南面坐著對方的5名代表:中間坐著其首席代表喬埃,喬埃的右手邊坐著白善燁、霍治,左手邊坐著克雷奇和勃克。桌子的北面是中朝方代表:中間坐著首席代表南日,南日的右手邊坐著鄧華和解方,左手邊坐著李相朝和張平山。雙方代表的背后坐著人數大體相當的參謀、翻譯和記錄人員。
戰場上打紅了眼,進入談判會場,雙方仍保持著高度警惕。首次會談,南朝鮮參謀人員李樹榮就位時,竟一屁股坐空,摔倒在地,可想其多么緊張。
1951年8月19日,開城停戰談判不久,中朝方面軍事警9人由排長姚慶祥率領沿板門店西面松谷里以北高地向巡邏,行至中立區內的松谷里附近,突然遭到李承晚軍埋伏的30余名武裝人員襲擊,姚慶祥當場中彈犧牲,這是震驚朝鮮半島內外的槍殺中立區軍事警察姚慶祥事件,也是對方為阻礙和平而制造的典型事件之一。
談判因美方的蓄意破壞而中斷。開城談判盡管沒有取得實際性的進展,但停戰談判的消息從這里傳向四面八方,小小來鳳莊因此名聲大震。從此,這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莊在世界地圖上有了它的坐標。
柴成文說,對參加談判的人來說,盡管他們也知道這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竟會一談就是747天。
是什么原因使停戰談判延長這么長時間?
柴成文一語中的:"主要是美國沒有誠意!"
柴成文分析說,朝鮮停戰談判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停戰談判。它是當時世界上頭號強國美國,遭受到我志愿軍的狠狠打擊后,不得不罷手而勉強接受的停戰談判。很顯然,美國對于這樣的談判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他們打敗時想談,談判得不到便宜時又想打。
1951年8月9日份,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先后向朝軍隊發動了兇猛的"夏季攻勢",遭到中朝軍隊的狠狠還擊。在戰場上遭到慘敗的"聯合國軍"不得不再次想在變判桌上找出路。于是,1951年10月25日,中斷了63天的談判重新恢復,地點選擇在板門店。
復會變判新址自開城移到板門店,這是因為開城屬中朝控制區,美方要求把新會址遷到不在任何一方單獨控制這下的地區,而板門店恰好位于朝鮮半島的三八線中間,從而被雙方所接受。當時談判室就建在軍事分界線上,談判桌的中線即為軍事分界線,雙方談判代表從各自的門進出,坐在各自的一方椅子上而不越分界線,這是世界史上沒有先例的特殊談判方式。
這次雙方代表團的成員都有調整,中朝方面,以邊章伍代替鄧華,以鄭斗煥代替張平山,對方李亨根接替善燁。
柴成文說,變判中最艱難的地方是軍事分界線的劃分。關于軍事分界線的問題,早在開城會議上,中朝方就提出了一個原則性建議:即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后退5公里建立非軍事區,脫離接觸。三八線是朝鮮戰爭爆發前南北兩方原有的軍事分界線,這已經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公認。停戰談判開始之前,美方竟拒絕中朝方的主張。他們堅持自己的方案,提出"海空優勢論",即他們在海空中保持的優勢在劃定軍事分界線時要得到補嘗。也就是說,根據這個"方案",對方不動一槍,不傷亡一人就可以獲得中朝方1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對這個荒謬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中朝方的強烈反對。為此,中朝方與美方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